2013-05-14

【北京新浪網2013-05-11】從「理念巴菲特」到「方案巴菲特」

從「理念巴菲特」到「方案巴菲特」


北京新浪網 (2013-05-11 01:43) 分享



  ——股票投資的「道」與「術」(13)



  金學偉



  [ 除了投資品質,還需要全方位能力!或許也是這一點,巴菲特才勸誡普通投資者應該買指數基金——有效市場理論的最佳產物 ]



  在連續寫了幾篇有違常見的巴菲特文章后,可以談談我對巴菲特的「心路歷程」了。



  23年前,在一份海外財經月刊上我首次見到了巴菲特名字和他的投資業績、價值理念介紹。雖然只是理念,沒有方法,但這些理念加上我對一般投資理論的理解,使我在1年後第一次投身股市時,就以僅有的3000元加當月工資,以每股1017元的價格,買了3股全市場股價最高的豫園商場(后改名豫園商城)。這在當時新入市散戶中敢說是絕無僅有的,因為那時人們對股價高低的判斷還更多停留在絕對價格的高低上,連專家學者都認為它是全市場風險最大的股票,沒有意識到股價高低需(至少)同時考慮2個因素:一是每股收益以及由此產生的市盈率;二是利潤增長率。在同等市盈率下,買增長率高的股票;在同等增長率下,買市盈率低的股票;在兩者相差不多的情況下,買增長最穩定可靠、紅利派發最多的股票,成為我最早期的價值投資理念與購買豫園商場的動因。



  如果說,一篇偶然讀到的文章讓我知道了一個「理念巴菲特」,那麼,1996年,一本紅遍大江南北的《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則讓我對巴菲特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從抽象理念到具體可量化的價值評估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的老師白盾(吳文慧)先生的教導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永遠從細節入手,從具體問題開始;充分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大?假設,小心求證」。幾十年過去,我還清晰記得當年白盾先生講這段話時我從頭到腳如醍醐灌頂的感覺。



  以我的經驗,想從一本書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第一遍一定要不求甚解,一天內讀完。因為人的大腦有一種神奇功能:當一下子攝入信息過多時,它會自動屏蔽、遺忘掉一些不重要的、大腦中已經有的、你沒有興趣或對你沒有價值的信息,而把最有價值的細節——一件事、一句話,甚至幾個關鍵詞清晰留在你的腦子裡,和其他的知識串聯起來,等下次再閱讀時,整個內容就會活起來,形成一個清晰邏輯鏈,你甚至可以從中發現作者本人並沒發現的東西。由於「術」是巴菲特最不願意談的,而一般傳記作者或為忠實原話,或因本身就被虔誠拴住,只會虔誠地按巴菲特給定答案去思考整理寫作,因此,傳記作者有時並不如閱讀者更能夠讀出巴菲特沒有明說的一些東西。比如「不想持有10年,連1分鐘都別持有」,這種話一般只會當作格言警句,不會想到它是否隱藏著巴菲特密碼——巴菲特是以10年為基本周期來評估股票價值的?正是藉助這些方法,我對巴菲特的認識從「理念巴菲特」上升到了「投資巴菲特」,其成果已通過本系列1到7反映了出來,包括如何尋找、評估巴菲特式的好公司以及如何對它做合理的價值評估。



  但2002年,一個偶然機會讓我對巴菲特有了進一步認識。我的研究助理從美國的財經網站上找到了一些巴菲特曾經買過的股票走勢圖和財務數據。她知道我不會成為巴菲特,也不會成為巴菲特式的投資者,因為我的興趣過於廣泛,但我喜歡無事忙,研究各種東西,哪怕一點用都沒有。通過對這一個個具體案例的觀察,我發現了巴菲特投資風格的轉變軌跡。同樣是價值投資,前期粗放,後期嚴謹;前期單純,後期則處處帶有明顯的選時風格的痕?。於是就思考,是什麼原因改變了巴菲特的「作案方式」?很簡單,條件!前期的價值是絕對價值,1美元賣0.4美元;後期的價值是相對價值,1美元賣3美元甚至5美元,一切都有賴未來的增長,哪怕用同樣價值投資理念去投資,也不再穩贏不賠,所以要在價值之外,加進別的元素,以保障投資的安全性和獲利性,這既符合事實,也符合客觀邏輯。



  許多投資人包括巴菲特研究者也許還不知道一個細節:巴菲特的老師格蘭厄姆在1976年逝世前不久接受媒體採訪,否定了由他一手倡導的價值投資理論。他認為這種方法以前行,現在不行了,因為人人都在用這種方法投資,市場上已不再有真正具有價值的股票了,除了有效市場理論,價值投資已不能幫助我們獲利。格蘭厄姆的話有一半是對的,一半是錯的。錯的地方在於:不再有真正具有價值的股票的根本原因不是人人在用價值投資的方法選股,而在20世紀60年代開啟的人民資本主義全面抬高了股價,使傳統的價值股徹底退出歷史舞台,哪怕人們都不用這種方法選股。對的地方在於:一種選股方法一旦被人們掌握,它的績效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歸於零。



  巴菲特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1.他對價值投資作為最根本的理念和方法深信不疑,哪怕他的老師已拋棄了這種方法;2.針對市場上不再有真正價值的股票,他與時俱進地做了很多改進。



  首先,他將自己的投資領域擴展到所有方面,不局限於普通股一項。一個投資人涉獵的領域越廣泛,就越容易把自己放在一個有利位置,這是投資界的常識。通過在一個無比廣闊領域中實現價值投資,而非在一棵樹上弔死,矮子裏面拔將軍,硬著頭皮買股票,使巴菲特始終能在風險和收益中尋找到最佳配比。就拿2002和2008年的大熊市來說吧,「別人恐懼我貪婪」依然是巴菲特的基本策略,但這種策略是通過廣義的投資領域實現的,就普通股投資而言,巴菲特同樣表現為別人恐懼他也恐懼。由於除普通股以外,別的投資領域都跟我們毫不相干,因此,上期我用了「與我們無關的資產」,竟然也觸犯了自我感覺良好的巴迷,說我把期權也說成「與我們無關的資產」表明你老金才是真正停留在30年前。呵呵,這是一位全方位、全球投資高人。可惜,還來看老金的文章,沒得辱沒了自己眼睛。



  其次,他引進了其他投資風格中的合理要素,包括成長型投資風格的「潛力股」概念——這在廣義上也符合價值要求,但和價值股卻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趨勢投資中的選時要素等,由此來完善他的投資方案,使他的價值投資置於更安全、可靠、可行的地步。



  許多人可能還不知道或會忽略一個細節:在認識格蘭厄姆前,巴菲特曾迷過技術分析。以他的天分,幾年下來不會仍是菜鳥級選手。他之所以放棄了技術分析,一是市場先生確實脾氣古怪,所有的技術分析都只能倒推理,不能正推理——表現良好的股票大多有一個良好的技術形態,但100個良好的技術形態只會出幾隻表現良好的股票。二是技術分析是建立在別人行動基礎上的,好比我的買進產生了良好的技術形態,你看著形態買股票,等於是把你的命運放在了我的判斷力和行為上了。



  但是,打過橋牌的都知道(巴菲特也喜歡打橋牌),要想長久地穩居前三位,你必須儘可能將一切有助提高勝率的打法包含進來,以此設計你的坐莊路線、出牌順序,哪怕這種方法只提高了1%的勝率。作為獨立方式,技術分析的勝率不高,但在好公司、好價格前提下適當運用技術分析可產生驚人效果,極大地提高你的機會收益。



  把這些問題想清楚后,我對巴菲特的認識就由「投資巴菲特」上升到了「方案巴菲特」。價值投資不僅不再是一種理念,也不再是簡單的公司選擇和價格定位,而是「好公司、好價格、好時機」三者合一。巴菲特也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價值投資符號,而是一個以價值投資為底子,集合了各種風格之優點的、真正無人可以勝出的股王。



  這是一種高難度投資,除了投資品質,還需要全方位能力!或許也是這一點,巴菲特才勸誡普通投資者應該買指數基金——有效市場理論的最佳產物。



  可以相信,全世界有巴菲特相同理念的人一定不少——不需要學巴菲特也能知道,因為從股票到實業,投資的原理都是相通的。能夠選出和巴菲特一樣棒,甚至更棒的股票的人也不少。但能做到巴菲特這種水準的沒有。一是你沒有巴菲特這樣的商業模式,讓你有充分自由選擇權,能在無比廣闊的領域中實現最小風險和最大最可靠收益的最佳匹配。二是絕大多數的價值投資者對別的投資風格知曉和理解程度恐怕都遜於巴菲特,所以,哪怕選中了同樣的股票,你的買進時機就是稍欠火候,機會收益也比不上巴菲特。股神,不是神在大的方面,而是細節上。



  我們同時也能相信,能在理念、選股、估值能力上和巴菲特欽定的2位候選接班人並駕齊驅的一定不少,但真正能被巴菲特認為「深肖朕躬」的卻只有2位來自對沖基金的老兄,原因很簡單,他們的「投資技巧」出類拔萃,甚至超過了「我(巴菲特)」——那當然,對沖基金是幹什麼的?



  當然,如果不是第一財經日報《財商》率先挑起重新認識巴菲特的話題,如果不是這幾年遇到一些投資者向我傾訴學習巴菲特中遇到的苦悶,甚至因為學了巴菲特,投資業績反而大幅下降甚至到了不知如何取捨的程度,我不會冒天下大不韙,把這些東西寫出來,因為我並不靠巴菲特3個字吃飯,也不想靠名聲吃飯。但是,我的實踐經歷和許多投資者正在經受的折磨卻使我覺得有必要把巴菲特「神」在什麼地方說出來,並把巴菲特請下「聖壇」,讓原教旨主義不再傷害虔誠地想學習巴菲特投資之道和投資之術的股民,並儘早地躍過理念,走出困境。插圖/劉飛



  (作者為金證導航技術暨運營總監,郵箱:1392756984@qq.com)







詳全文 從「理念巴菲特」到「方案巴菲特」-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511/9575391.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