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31

【經濟日報2007-01-30】特易購將進軍美國 巴菲特買股票支持

特易購將進軍美國 巴菲特買股票支持
【經濟日報/編譯楊嘉凱/彭博資訊三十日電】
2007.01.31 03:32 am

英國零售業者特易購公司(Tesco)決定進軍全球最大零售市場美國,今年將投資2.5億英鎊(4.9億美元),率先在美西開店。投資之神巴菲特看好這項投資,已購入特易購2%股權。
特易購計畫在南加州、鳳凰城、拉斯維加斯成立便利商店連鎖品牌,主打「新鮮簡單」概念,銷售高品質的便利食品和新鮮蔬果,以便和7-Eleven及當地雜貨店爭奪零售市場。
特易購為了確保供應順暢,在加州建造廣達82萬平方英呎的流通中心。流通中心設有兩棟倉庫,10萬平方英呎的辦公室和食品加工區。
市調公司行星零售(Planet Retail)的羅伯茲說:「這種面積的流通中心足以應付1,000家零售店面,顯見特易購想把新鮮簡單的概念店,推廣到全美。」
特易購進軍美國市場計畫,也引起巴菲特興趣。特易購去年2月宣布計畫後,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持續買進特易購股票,目前持有2%特易購股權,持有1.778億股。
零售管理顧問公司(RMC)總裁沃林說:「美國零售市場競爭激烈,對特易購又是新市場,特易購要面對一些真正的障礙。不過獲得巴菲特投資股票是項背書,他的眼光總是很準。」
英國其他零售業者進軍美國市場,結果往往鎩羽而歸。英國第三大零售業者聖伯利(Sains-bury)2004年時以24.8億美元出售在美投資的超市,退出美國市場。
馬莎集團(Marks & Spencer)2001年以低於13年前7.5億美元收購價格的三分之一,出售男性服裝品牌布魯克斯兄弟公司(Brooks Brothers)。
管理F&C投資管理公司42.3億美元的基金經理人史考特說:「其他零售業者不是擴張太快,就是進入新市場前調查不足,導致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特易購已經做好準備。」
特易購在英國擁走1,897間分店,去年營收創下390億英鎊紀錄,特易購自稱英國民眾每消費8英鎊,就有1英鎊流入特易購手中。特易購股價去年上漲29%。
【2007/01/31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2007-01-29

【經濟日報2007-01-29】賴英照說法》巴菲特的紡織廠

賴英照說法》巴菲特的紡織廠
【經濟日報/賴英照】
2007.01.29 04:02 am

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 1930~)素有股神之稱。他所經營的柏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原是一家紡織廠,1965年5月10日巴菲特接手經營,當時公司淨值2,200萬美元,每股18美元。柏克夏後來逐漸轉型為投資公司,1988年11月29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2006年10月23日柏克夏A股每一股以10萬美元收盤(B股為3,333美元)。巴菲特接手的41年間,柏克夏的股價漲幅達5,555倍,堪稱股王之王。
柏克夏轉成投資公司之後,紡織廠仍然繼續營運,但業績乏善可陳。1975到1984的九年間,紡織廠雖有5,300萬美元的營業額,卻虧了1,000萬美元。就投資報酬而言,紡織廠應該關掉。但巴菲特考慮到工廠對社區發展和居民就業的重要性,一直有些猶豫;當他看到優秀的工廠負責人又竭盡所能想讓工廠起死回生,就更下不了手。
1985年7月,巴菲特眼看紡織廠的經營無法好轉,而且也找不到適當的買主接手,終於決定關廠。巴菲特寫信給股東,解釋這個天人交戰的決定。他說,「我不會只為增加公司整體的報酬率,就把不賺錢或少賺錢的工廠關掉。但我也不能讓一家即使是非常賺錢的公司,永遠支持一間老是虧錢的工廠。亞當史密斯不會贊成前面一句話,馬克斯會反對後面一句,我則採取折衷的立場」("I won't close down businesses of subnormal profitability merely to add a fraction of a point to our corporate rate of return. However, I also feel it inappropriate for even an exceptionally profitable company to fund an operation once it appears to have unending losses in prospect. Adam Smith would disagree with my first proposition, and Karl Marx would disagree with my second; the middle ground is the only position that leaves me comfortable.")。根據柏克夏紡織廠一位負責人(Ken Chace)的說法,這個關廠的決定,已經晚了十年。
把員工和社區的利益,放在股東利益之上的例子,還有很多。亨利福特二世(Henry Ford Ⅱ)所主持的福特汽車公司,在1967年底特律(Detroit)發生暴動後,應密西根州州長和底特律市長的請求,宣布增僱6,500名員工,其中保留5,000名優先僱用貧民窟的居民。應徵的人不須考試,錄取後由公司提供交通車接送上、下班。
去年8月剛過世的威廉‧諾立思(William C. Norris, 1911- 2006),更是以營利公司幫助解決社會問題的知名人物。1957年諾立思創設Control Data Corp.,1964年推出的CDC6600超級商用電腦,速度比當時市場上任何電腦快十倍;1984年公司的市值達50億美元,是當年全球第四大電腦資料處理公司。
1960年代,美國許多城市暴動頻傳,諾立思相信,企業必須和政府合作,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他刻意把工廠設在貧民窟,大量僱用當地的工人,而且是僱用最沒有能力就業的長期失業人口(hard-core unemployed)。諾立思還以公司資金添購設備,讓工人可以在工廠就近照顧小孩。這些措施在當時都是創舉。憑著堅強的意志,加上不斷的努力,工廠居然賺錢。
如果巴菲特為了工人就業和社區繁榮,堅持讓紡織廠繼續虧損營運;假設福特汽車公司增僱的工人效率低落,而諾立思設在貧民窟的工廠不斷虧錢,這些經營者有沒有違反「為股東謀取最大利益」的義務?
依美國法律學會(ALI)公司治理準則的規定,經營者「得適切考量倫理因素,採取適當負責之商業行為」。這種倫理考量(ethical considerations),能不能為經營者解套?ALI舉例說,假設一家公司一年賺1,500萬美元,但其中一間工廠每年虧400萬美元(逾盈餘的四分之一),而且沒有好轉的跡象。公司決定出售這家工廠,卻只有一個買家,而且講明工廠必須關掉,工人一個也不留。董事會能不能因為員工的利益,回絕這個買家?美國法律學會認為不能,因為公司不能無限期維持一間大量虧損的工廠。
因此,所謂倫理考量也有相當的限制。至於經營者的決策,如果不能以商業判斷法則(Business Judgement Rule)或利害關係人條款(constituency statute)解套,是另外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作者是哈佛大學法學博士,著有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2006年2月初版)
【2007/01/29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2007-01-23

【蘋果日報2007-01-23】蓋茲、巴菲特帶動 美國富豪紛紛捐款行善

蓋茲、巴菲特帶動 美國富豪紛紛捐款行善
時間: 2007/01/23 撰稿:楊明娟 編輯:鍾錦隆 新聞引據:廣電媒體 (蘋果日報)


  拜全球首富比爾.蓋茲、股神巴菲特等超級大善人慷慨解囊挹注慈善事業之賜,美國去年前15大慈善捐款總額超過350億美元(約1兆1, 480億元台幣),其中14筆金額超過億元。 美國慈善紀事報總編輯帕瑪認為,拋磚引玉的巴菲特功勞不小,像他這樣的人選擇在在世時捐出所有財產,其他人會考慮跟進。 花旗集團前任董事長衛爾(Sandy Weill)去年曾在集團內部刊物表示,他有意在死前捐出名下14億美元(約459億元台幣)家產行善。其它在最近宣佈捐款行善的美國富豪如下: 2007年1月:現任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Paulson)捐出8億美元,用來保育草原、濕地及瀕臨絕種的鳥類。 2006年8月:耐吉(Nike)董事長耐特(Philip Knight)捐出1.05億美元,回饋母校史丹佛大學商業研究所。 2006年6月:波克夏投顧董事長巴菲特(Warren Buffett)捐出超過382億美元給蓋茲基金會,改善落後區衛生保健。 2006年3月:當時仍為高盛證券執行長的鮑爾森捐出1億美元給長刺歌雀基金會(Bobolink Foundation),保育雨林、鳥類。

2007-01-10

【新華網2007-01-10】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是陳一舟的偶像

陳一舟在網路社區裏尋找財富
2007年01月10日 00:00:37  來源:網路傳播
【字型大小 】 【我要列印】 【我要糾錯
【Email推薦:】
你可能沒聽說過陳一舟,但你只要是網民,一定會知道ChinaRen校友錄,而陳一舟曾經就是"Chinaren三劍客"之一。他有3個美國名校學位,高峰時期他的身價有數億人民幣,一度又只能靠變賣手頭的股票維持生計。爾後,他又捲土重來,一手創辦了千橡互動集團,目前中國WEB2.0概念裏最紅火的20家網站中,好幾家都是他的,其中包括貓撲網。時至今日,陳一舟操盤的千橡互動集團仍在瘋狂擴張,一切仿佛傳奇,而陳一舟就是締造傳奇的.Com英雄。
陳一舟的創業歷程,是典型的淘金互聯網的"海歸"成功之路。斯坦福商學院有著一貫的創業傳統,當今國際眾多叱吒風雲的大公司,從HP到Sun、Cisco,再到Yahoo、Excite和eBay,都是斯坦福的學生創辦的。陳一舟深受影響,有著獨立創業的情懷,即使有高薪伺候也不去給別人打工。
1999年打造的ChinaRen社區,幾乎成為中國大學生必上網站。逢上假期,師哥師姐傷感別離時會說,"去校友錄找我吧"。2000年,陳一舟將ChinaRen賣給搜狐張朝陽,他個人獲得44萬股搜狐股票,2003年7月,搜狐的股價達到歷史最高的39.74美元/股。憑藉著ChinaRen和44萬股搜狐股票,一買一賣間,陳一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打造千橡航母
2003年,從美國股市上,他看到了中國互聯網經濟的復蘇。這一年,陳一舟召集舊部,攜近百萬美元創業投資回國成立千橡公司。取名千橡,寓意公司將要有橡樹一樣旺盛的生命力。他吸取前兩次的經驗,決定做社區,並且在保證發展的前提下,穩抓現金流,千橡公司正如它的寓意那樣,快速穩定地發展起來。
做ChinaRen時他就積累了很多關於社區的經驗,更何況陳一舟最了解和喜愛的就是社區,並自稱是在社區裏泡的時間最長的中國CEO。當時中國開始出現"韓流",於是陳一舟創辦的DuDu網完全從韓國網站借鑒風格。然而,陳一舟最終發現韓國的東西"拿來主義不Work",DuDu網成長並不理想。自己做不成功,陳一舟開始想到收購,起初想要收購一個遊戲類網站,結果沒有成功。接著他收購了貓撲。貓撲原本是個人網站,這個網站上曾經出現過諸如"手機調到馬桶裏"之類的著名搞怪帖,是個另類風格的社區。2004年3月,透過股權置換方式,陳一舟購下貓撲網。兩年後,貓撲網路流量排名從全球的3000位開外,提升至目前的30位。完成貓撲的收購,陳一舟並未裹足不前,開始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資本運作,將魔獸世界中國網、UUme、5Q校園網、DoNews、豆瓣網等全都並入千橡,千橡成了一個瘋狂擴張的並購機器。
2006年3月,陳一舟的千橡集團宣佈獲得來自於Generaltlantic(GA)為首的包括DCM、TVC、Accel Partner以及聯想投資等在內的4800萬美元風險投資,這是2006年以來最大的一筆互聯網風險投資,也是WEB2.0概念中融資額最大的企業。打著2.0概念的網站非常多,千橡何以受到了風險投資的垂青?
真正有經驗的風險投資,投的不是資產,而是團隊。資產可以毀滅,而一個好的隊伍能不斷創造新的資產,以陳一舟為首的管理團隊被證明在互聯網社區有著極為成功的經驗,陳一舟和他所領導的團隊就是投資者最大的保證。而且,千橡在過去的時間裏,創造了比較大的價值,體現在所有資產和它的變現能力、未來增值的潛力。投資者正是基於這兩點,才大力支援千橡。2006年千橡規模至少擴張一倍,旗下有"中國第一娛樂互動門戶"貓撲網、號稱中國最大的視頻分享中心UUme、魔獸世界中國網站WoWar、IT業務,特別是社區概念裏面幾個網站,一定要有一些不同特色的品牌。就像寶潔賣洗髮水一樣,同樣是洗髮水,有很多不一樣的品牌。比如,貓撲網很受年輕人喜歡,但是這個市場還不夠細,千橡又新推出了"Renren網"和"5Q校園網","Renren網"提供的是城市分類資訊服務,而"5Q校園網"則是一個只針對在校學生的社區網站。千橡是互聯網業的寶潔,旗下有很多產品,都是透過一個分銷渠道系統去賣。旗下九個網站各有特色,吸引不同的人群,自然能創造更多的合力價值。
反過來考慮一個問題,這些網站既然陳一舟自己都做不出來,為什么反而被他收購呢?因為陳一舟能給它們更多的發展機會,更大的發展舞臺。這就是雙贏的交易。
陳一舟像獵豹一樣有著敏銳嗅覺和矯健身手,能準確、成功地抓住機會。他收購網站有兩個特點:一是社區、二是娛樂性。在他看來,社區具有高度互動性與粘著度。社區在自身成長同時,會給用戶帶來更大價值,用戶反過來會更願意留在這個地方。而喜歡娛樂的人大都是年輕人,也是消費能力很強的群體,所以長遠收益是可預期的。陳一舟開始把這些收購來的網站逐步融合到主打的貓撲網平臺上,並加大投入,增加了朋友圈、帖吧、貓仔隊、貓眼電視臺等新產品,並推出DuDu網路加速器等服務。
在互聯網第二輪投資熱來臨之際,千橡一系列的收購舉動自然吸引了國際創業投資家的關注。雖然收購對公司來講意味著壯大,但每一次收購對創始人的個人股份則意味著一次稀釋。但是,國際風險投資商對陳一舟的偏愛和慷慨很大的降低了稀釋比例,源源不斷的資金加入解決了陳一舟的後顧之憂。
並非尾聲
目前看來,千橡可以被定義為一個"賣內容的公司",而千橡也逐漸從一個創業型公司,變成一個成長型公司。"打江山易、坐江山難",千橡將怎樣繼續成長,這是擺在陳一舟和千橡面前的首要問題。
"一家互聯網公司下的九個品牌"集體上市,是陳一舟一直堅持的夢想,因為每一個新的概念都不足夠大,陳一舟希望給美國投資人呈現的是"要什么有什么"的第二代互聯網概念。事實上現在的千橡不缺少任何上市條件,經歷了兩次互聯網泡沫的陳一舟沒有輕易上市,他在等待一個最合適的時機。上市主要是為了融資,互聯網還是處於投資階段的新生市場,過早上市真的會影響公司的發展,如果缺資金的話,可以上市,如果不缺資金去上市,反而會給自己加上一些不必要的束縛,而千橡並不缺乏錢。
現在的千橡,無論是人氣還是營業收入,已經比部分納斯達克中國概念股還要好。陳一舟非常自信,千橡集團倘若找到最佳的上市時機,那它絕對會是個難得一見的大傢夥。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是陳一舟的偶像,巴菲特把自己一生的事業比做一張卡片,在這張卡片上,最多只能打20個孔,這意味著每一次冒險和機會都是彌足珍貴的。這個觀點一直影響著陳一舟的投資生涯,作為一個謹慎的冒險者,陳一舟應該會帶給千橡集團和互聯網社區一個盡可能遠的未來。(王樹林)

2007-01-07

【新民晚報2007-01-06】華爾街的"股神"巴菲特如何靠股市暴富

華爾街的"股神"巴菲特如何靠股市暴富
2007年1月6日14:32
[我要留言]
  巴菲特被稱為華爾街的“股神”,他是世界上靠股市暴富的世界第二大富豪,他的公司股票近期創下天價,每股價格超過10萬美元。
  巴菲特1930年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的證券推銷員家庭,從小就有賺錢的強烈慾望,夢想在35歲時成為富豪。受家
庭影響,他對股票特別著迷,當其他孩子還在玩飛機模型、玩棒球或賽馬的時候,他卻一門心思盯著華爾街的股市圖表,像大人一樣,專心致志地畫出各種股票價格波動的曲線,畫得像模像樣,使得父母驚嘆不已。
  11歲時,他鼓動姐姐與自己共同購買股票,他們合資買了3股“城市服務公司”的股票,每股38美元。他滿懷信心地等待出手賺錢。然而,該股不斷下跌,姐姐很氣憤,不斷埋怨他選錯了股。值得慶倖的是,該股價格很快反彈,上漲到每股40美元,小巴菲特沉不住氣了,將股票全部出手,賺了6美元。正當他得意的時候,該股價格狂升,姐姐又埋怨他賣早了。這是他第一次涉足股市,賺得不多,收穫了教訓:在股市中一定要不為震蕩所動,相信自己的判斷,持之以恒。巴菲特不斷地在股市中嘗試,不斷總結經驗,加上父母的指點,小獲成果。初中剛畢業,他就用炒股賺的錢在拉斯維加斯州購置了一塊40畝的農場,成為一個“小地主”。正因為小時候的炒股經驗,鍛造出巴菲特決定長線投資的心態。巴菲特選擇投資標的物時,從來不會把自己當做市場分析師去預測,而是把自己視為企業經營者。巴菲特非常反對短線交易,認為那只是浪費時間及金錢的行為而已,而且會影響到操作績效。巴菲特曾說:“我從不打算在買入股票的次日就賺錢,我買入股票時,總是會先假設明天交易所就會關門,5年之後才又重新打開,恢復交易。”並且告誡投資人,任何一檔股票,如果你沒有把握能夠持有10年的話,那就連10分鐘都不必考慮持有。
  進入高中,巴菲特一邊學習,一邊炒股,興趣越來越濃,越來越傾向到大學攻讀金融學。21歲時,巴菲特在股市獲利達9800美元,這筆錢是他日後賺錢的“種子”,是致富的孵化器。
  大學期間,巴菲特特別醉心投資之道,成為“金融教父”——本傑明·格蘭姆教授的得意門生。大學畢業後,格蘭姆邀請巴菲特到自己的公司——“紐約投資”公司共事,巴菲特自然大喜過望。他仔細研究《股市導向》雜誌,以教授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來尋找那些被格蘭姆稱作“煙蒂股”的股票,所謂“煙蒂股”即股價十分低廉,花很少錢就可以買到的股票(就是我們經常稱謂的“垃圾股”)。當他確定下股票後,會向格蘭姆請教,然後,就力所能及地購買。4年後,巴菲特在股市投下的1萬美元變成了4萬美元。因此,有人認定巴菲特只買績優股,不買垃圾股與事實不符,事實上,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恰恰是在“煙蒂股”上賺取的。
  巴菲特大學畢業,跟著格蘭姆教授一段時間後,感到自己已經能夠獨立行事了,他決心開創自己的事業,謝絕了格蘭姆教授挽留,辭職後開了一家“巴菲特投資有限公司”,資產是炒股得來的4萬美元,股東是他們夫妻倆。創業之初,紐約證券市場處於熊市,巴菲特將主要精力用來創辦實體,開了一家製衣公司,小有積累,但是沒有富起來。一段時間後,他果斷地回到股市中,因為他的天才與興趣是金融投資。他密切關注股市的發展,精心挑選“垃圾”股,同時經常進行實地考察與分析比較。巴菲特有敏銳的市場眼光,比其他人先看到炒作的題材。
  當時,美國的傳播業處於低潮,許多報刊與廣播公司虧損,絕大多數人認為,這種狀況將繼續低迷,股價會不斷走低。而巴菲特認為,它們是成長性企業,後期看好,其股市價值遠遠低於實際價值,在股市上人家拋出,他偏吃進,巴菲特盡一切可能大量吃進包括《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等在內的多種傳媒業的股票。很快,這些企業因業績前景好而止跌上漲,巴菲特再度高價位出手,賺到上百萬美元。巴菲特就是以這種方式進行勤奮耕作,創業2年後,他的投資公司市值達到2200萬美元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原來是一家不錯的投資公司,規模不大,但有較好的聲譽,1965年,因經營不善,該公司瀕臨破產,每股價格僅12美元。通過反復調查比較後,巴菲特力排眾議,甚至對親朋好友的忠告也置之不理,以合作的方式購下該公司,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巴菲特作出了人生轉折中最重要的選擇,他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一家獨立的投資公司,以此進入證券市場,如魚得水,賺盡天下財富。伯克希爾公司開始活躍起來,不斷全盤收購或部分收購多家紡織公司、百貨公司、食品公司、糖果公司的股票。一些股票評論家對此非常不理解,認為巴菲特做法保守,盡吃“垃圾”股。巴菲特不為世人的譏笑而動搖自己的選擇,因為他奉行的是企業的實際價值。後來人們逐漸看到伯克希爾公司的市值不斷上漲,股票從無人問津的12美元一直攀升到20美元、40美元、80美元,直至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最昂貴的股票。朋友們也驚奇地觀察到巴菲特的財富如神話般地增長,巴菲特成為了紐約以投資證券致富的新貴族。
  2003年《財富》雜誌資料顯示,沃倫·巴菲特個人資產280億美元,是世界10位億萬富翁之一。2004年《富布斯》雜誌全球富豪排行榜顯示,沃倫·巴菲特個人資產429億美元,是全球富人的第二把交椅。沃倫·巴菲特在股票投資中堅持中長期投資,至少是5—10年,這需要堅持投資他熟悉的領域,堅持做自己熟悉的股票,“做熟不做生”是他決不動搖的操作方法,巴菲特就是這樣成為世界上靠股市暴富的大富豪。

【北京新浪網2007-01-06】巴菲特:學投資很簡單 願意讀書就行

巴菲特:學投資很簡單 願意讀書就行
北京新浪網 (2007-01-06 00:47)
轉寄好友 列印
廣告

  看大師讀書之一
  編者按:已經有太多的書籍介紹研究巴菲特的投資策略。而且我們都在閱讀關于巴菲特如何投資的書。那麼『股神』巴菲特本人又是如何讀書的呢?讓他最受啟發的投資書籍是什麼?他推薦的投資書籍是什麼?至今我們還很少看到介紹巴菲特如何讀書的文章,相信很多讀者對此充滿了好奇心,在此,我們請曾寫過4本關于巴菲特投資策略書籍的劉建位先生帶給讀者答案。
  劉建位
  巴菲特是這樣概括他的日常工作:『我的工作是閱讀』。 可見巴菲特對閱讀是多麼重視。
  巴菲特大量閱讀與上市公司業務與財務相關的書籍和資料,在此基礎上才非常審慎地作出投資判斷。巴菲特以他研究GEICO保險公司為例解釋閱讀對於投資的重要性:『我閱讀了許多資料。我在圖書館待到最晚時間才離開。……我從BESTS(一家保險評級服務機構)開始閱讀了許多保險公司的資料,還閱讀了一些相關的書籍和公司年度報告。我一有機會就與保險業專家以及保險公司經理們進行溝通』。
  當然巴菲特閱讀最多的是企業的財務報告。『我閱讀我所關注的公司年報,同時我也閱讀它的競爭對手的年報,這些是我最主要的閱讀材料』。
  但巴菲特並不僅僅閱讀上市公司年報這些公開披露資訊,他從年報中發現感興趣的公司後,會閱讀非常多的相關書籍和資料,並且進行調查研究,尋找年報後面隱藏的真相:『我看待上市公司資訊披露(大部分是不公開的)的態度,與我看待冰山一樣(大部分隱藏在水面以下)。』
  巴菲特這樣解釋他如何把閱讀和調研結合在一起的:『你可以選擇一些儘管你對其財務狀況並非十分了解但你對其產品非常熟悉的公司。然後找到這家公司的大量年報,以及最近5到10年間所有關于這家公司的文章,深入鑽研,讓你自己沉浸于其中。當你讀完這些材料之後,問問自己:我還有什麼地方不知道卻必須知道的東西?很多年前,我經常四處奔走,對這家公司的競爭對手、雇員等相關方面進行訪談。……我一直不停地打聽詢問有關情況。這是一個調查的過程,就像一個新聞記者採訪那樣。最後你想寫出一個故事。一些公司故事容易寫出來,但一些公司的故事很難寫出來,我們在投資中尋找的是那些故事容易寫出來的公司。』
  在1999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查理‧芒格說:『我認為我和巴菲特從一些非常優秀的財經書籍和雜誌中學習到的東西比其他渠道要多得多。我認為,沒有大量的廣泛閱讀,你根本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功投資者』。
  可見,巴菲特的投資成功秘訣是大量閱讀加調查研究。大量閱讀是掌握大量相關資訊,調查研究是實事求是,而大量閱讀是基礎和前提。
  你想學習巴菲特,首先問問自己,你經常讀書嗎?
  下面向您介紹一下巴菲特推薦閱讀的十大書籍。
  有許多讀者來信問應該閱讀什麼投資著作?我經常以巴菲特本人的話來回答:
  『要想成功地進行投資,你不需要懂得什麼Beta值、有效市場、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期權定價或是新興市場。事實上大家最好對這些東西一無所知。當然我的這種看法與大多數商學院的主流觀點有著根本的不同,這些商學院的金融課程主要就是那些東西。我們認為,學習投資的學生們只需要接受兩門課程的良好教育就足夠了,一門是如何評估企業的價值,另一門是如何思考市場價格。』
  『由於價值非常簡單,所以沒有教授願意教授它。如果你已經取得博士學位,而且用很多年學習運用數學模型進行複雜的計算,然後你再來學習價值投資,這就好像一個基督徒去神學院學習,卻發現只要懂得十誡就足夠了。』
  巴菲特對商學院的教育體系提出了尖銳批評:『商學院非常重視複雜的模式,卻忽視了簡單的模式,但是,簡單的模式卻往往更有效』。巴菲特甚至認為成功的投資並不需要高等數學知識,『如果高等數學是必需的,我就得回去送報紙了,我從來沒發現在投資中高等數學有什麼作用』。『你不需要成為一個火箭專家。投資並非一個智商為160的人就能擊敗智商為130的人的遊戲』。
  正如巴菲特所說,學習投資很簡單,只要願意讀書就行了。
  當然巴菲特閱讀的不僅僅是格雷厄姆一個人的著作『如果我只學習格雷厄姆一個人的思想,就不會像今天這麼富有。』
  那麼巴菲特推薦投資者閱讀的書籍有哪些呢?
  給大家列一份巴菲特推薦閱讀的書籍作為新年禮物吧。
  1、《證券分析》(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的經典名著,專業投資者必讀之書,巴菲特認為每一個投資者都應該閱讀此書十遍以上。
  2、《聰明的投資者》(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專門為業余投資者所著,巴菲特稱之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著作』。
  3、《怎樣選擇成長股》(費舍爾著)。巴菲特稱自己的投資策略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費舍爾』。他說:『運用費舍爾的技巧,可以了解這一行……有助於做出一個聰明的投資決定』。
  4、《巴菲特致股東的信:股份公司教程》。本書搜集整理了20多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的精華段落,巴菲特認為此書是整理其投資哲學的一流工作。
  5、《傑克‧韋爾奇自傳》(傑克‧韋爾奇著)世界第一CEO自傳。本書英文版2001年9月11日出版,立即在Amazon銷售排行榜上名列第5。這本書稿酬高達700萬美元,被全球翹首以待的經理人奉為『CEO的聖經』。韋爾奇是管理界中的『老虎』伍茲,在本書中首次透露管理秘訣:在短短20年間vp何將通用電氣從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市場資本增長30多倍,達到4500億美元,以及他的成長歲月、成功經歷和經營理念。這本自傳是他退休前的最後一個大動作。巴菲特是這樣推薦這本書的:『傑克是管理界的老虎伍茲,所有CEO都想效仿他。他們雖然趕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細聆聽他所說的話,就能更接近他一些。』
  6、《贏》(傑克‧韋爾奇著)。巴菲特的話『有了《贏》,再也不需要其他管理著作了』,這種說法雖然顯得誇張,但是也証明了本書的分量。《贏》這類書籍,包括下面要介紹的《女總裁告訴你》,《影響力》都是以觀點結合實例的方法敘述,如果你想在短時間內掌握其中的技巧,那麼你只需要抄寫下書中所有粗體標題,因為那些都是作者對各種事例的總結,所以厚厚的一本書,也不過是圍繞這些內容展開。但如果你認為這便是本書精華,那麼你就錯了,書中那些真實的實例以及作者的人生經驗才是這類圖書的賣點。技巧誰都可以掌握,但是經歷卻人人不同,如果你願意花時間閱讀書中的每一個例子,相信你會得到更多寶貴的東西。

2007-01-05

【工商時報2007-01-05】巴菲特等7大執行長星座運勢大公開

呼風喚雨 7大執行長星座運勢大公開
時間: 2007/01/05 撰稿:吳寧康 編輯:楊明娟 新聞引據:廣電媒體 (工商時報)


  迎接2007年的到來,財經雜誌富比世(Forbes)請來星座專家魯丁(Michael Lutin),從星座角度分析美國7位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執行長新年運勢。   第一位是巴菲特,柏克夏海瑟威公司董事長,生日是1930年8月30日,星座是處女座。  這位億萬富豪投資人已有76歲高齡,但他仍無意退休。魯丁指出,處女座是勤勞的工蜂,不管再怎麼功成名就,體內充斥的勞動基因仍鞭策他們努力向前。魯丁對具有真知卓見、而且骨子裡怕窮的巴菲特所做的建議是,繼續打拚。   第二位是賈伯斯,蘋果電腦執行長,生日是1955年2月24日,星座是雙魚座。  2007年才剛開始,賈伯斯就再度成為聚光燈焦點,除了捲入蘋果電腦股權發放爭議外,蘋果公司下星期將有引起高度注目產品的推出。魯丁觀察賈伯斯的星座後指出,賈伯斯將迎向挑戰,因為接下來兩年他將會比以前更衝。   第三位是鮑瑪,微軟公司執行長,生日1956年3月24日,星座是牡羊座。微軟這位賣力的領導人具有牡羊座旺盛的企圖心。魯丁指出,鮑瑪聞名的幹勁可能會逐漸衰退,因為從星座變化看來,鮑瑪似乎已經開始想過正常的生活了。   第四位是施密特,Google執行長,生日是1955年4月27日,星座是金牛座。 Google是這波科技新熱潮的磐石,但儘管此搜尋引擎龍頭已經營得如此成功,施密特仍不敢掉以輕心。魯丁指出,害怕自雲端跌落是施密特背後的一股驅動,由於施密特的太陽落在第二宮南端,看來他仍將揮不去心中的這個包袱。   第五位是瑞德史東,維康集團董事長,生日是1923年5月27日,星座是雙子座。 魯丁說,瑞德史東能夠成功是因他熱愛工作,而且深諳如何下注與談判之道,並在必要的時候耍手段。不過,魯丁勸瑞德史東別做得太過火,因為接下來兩年瑞德史東的天王星將繞行回來,他可不會想看到自己辛苦建立的王國毀掉。   第六位是布蘭森,維京集團創辦人,生日是1950年7月18日,星座是巨蟹座。 許多巨蟹座只想穿著拖鞋在後院踱步並為家人烤漢堡,但魯丁說這不適合布蘭森。或許布蘭森較年輕時有過這些想法,但看看他放棄那樣的幻想所獲得的成就有多大。  第七位是貝佐茲,亞馬遜網路商店執行長,生日是1964年1月12日,星座是摩羯座。  儘管競爭加劇,貝佐茲領導的亞馬遜之獲利於去年急起直追。魯丁指出,亞馬遜會有更多好消息接著來,而且就星座運勢來看,在2008年貝佐茲的權勢將擴張到他難以想像的地步,當然路上難免有障礙,可能會是網路銷售稅的課徵。魯丁說,貝佐茲將需面對的是政府干預的威脅。

【北京新浪網2007-01-05】巴菲特等等美國富豪為什麼愛捐款 捐款抵稅何樂而不為

美國富豪為什麼愛捐款 捐款抵稅何樂而不為
北京新浪網 (2007-01-05 06:43)
轉寄好友 列印
廣告

  美國富豪為什麼愛捐款?捐款為何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文化?
  在美國,你可以聚斂財富,但必須回饋社會
  美國孩子們從小就為各種事情捐錢,他們認為幫助有需要的人是理所應當的。美國人非常強調個人主義,強調個人奮斗和殘酷的競爭、淘汰;另一方面,又非常具有公益精神
  『我不是對王朝財富的熱衷者,特別是當世界上60億人還比我們窮得多的時候。』巴菲特這樣評價自己的義舉。從當年的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鋼鐵大王』卡內基,到當代的蓋茨和巴菲特……關心慈善事業,捐出大筆善款,美國富翁們似乎都十分熱衷這項事業,為什麼?
  美國著名經濟時評人理查德‧蘭伯特在英國《泰晤士報》上曾經發出高論,解釋美國富豪願意捐錢的原因:『在美國,你可以隨心所欲地聚斂財富,你可以擁有極多的財產。只有一個條件,你必須有所回饋,而且必須有人注意到你這樣做。』
  最初看到這些資訊,人們大多以為美國的億萬美元捐款都是出自一些富翁或名牌大公司,但他們錯了。據統計,美國每年有上千億美元的捐款,其中80%是個人捐贈,而他們中70%是普通人。
  -『巴菲特現象』見怪不怪
  370億美元!當巴菲特捐出全球歷史上最大一筆個人善款時,世界各國記者都在對他的『壯舉』大發感慨。而此時,在美國國內,人們的反應很平靜。
  做小服裝生意的托馬斯‧莫特森告訴記者,美國是一片充滿機會的土地,因此才誕生了巴菲特。『他14歲時開始工作──當送報童。這就是為什麼一個每分錢都掙得如此辛苦的人,最後決定捐贈這麼多錢。我想巴菲特不願只是被人們記住他曾是一個有才能的富有的商人,他要為窮人們創造機會。』
  當地一家醫院的醫師傑里‧文特繆特說:『巴菲特說過,他不要他的孩子們成為懶惰的人,他也會給孩子一些錢讓他們有好的生活,但是他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給孩子們一個好的榜樣──用賺到的錢幫助有需要的人。』
  吉姆‧富爾頓是航空公司的一名職員,他覺得作為全球排名第二的富豪,義不容辭應該做出貢獻,『巴菲特是個非常成功的商人,錢沒有腐蝕巴菲特先生,他和比爾‧蓋茨聯手幫助貧窮國家。蓋茨基金會快要治愈印度的「黑熱病」了,他們正在幫助第三世界國家抵抗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疾。巴菲特決定把錢給他們,我覺得非常正確,我希望這兩個最富有的人,用他們的錢幫助世界上窮苦的人們。』
  記者又走訪了幾位美國人,對於巴菲特的善舉,他們沒有表現出過多的驚訝、感嘆或是自豪,似乎在美國民眾眼中,『巴菲特現象』是順理成章,『就應該發生』的事情。
  -捐贈成為一種文化
  談起巴菲特,談起慈善,許多美國富人都認同鋼鐵大王卡內基的觀點:『一個人到死的時候還是家財萬貫,這是一種恥辱。』不少美國人認為,人在世上是作為管家來管理上帝交托給他們的財富。他們不是財富的真正擁有者,生帶不來,死帶不去。孩子們從小就為各種事情捐錢,他們認為幫助有需要的人是理所應當的。
  2005年1月,正值東南亞海嘯後期救援,我到波士頓看望弟弟。那天,8歲的侄兒回來很晚,我問他做什麼去了,他說uh募捐了。他所說的募捐,就是拿自己做的手工到社區義賣,賣到的錢捐給學校,學校統一送到慈善機構。侄兒說,他賣了1000多美元,在班級里屬於中等。後來,我與美國朋友談起來這件事,他們認為很自然,似乎捐款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捐款抵稅何樂而不為
  美國人熱衷捐贈,與美國政府政策鼓勵有很大關係。在稅務方面的優惠政策就是一個例子。
  美國政府1917年出台了相關的免稅政策鼓勵捐贈。政府稅法甚至鼓勵不是很有錢的人,從自己的工資中捐出一部分錢來免除自己的所得稅,所以後來捐贈就變成非常普遍的現象。而對於一些非贏利組織,美國政府對它們進行了強有力的監督,看它們是否在做規定中要做的事情。要是借此逃稅,或是用這部分錢來做生意或替企業做宣傳,都是不允許的。
  美國現在執行的稅法規定了什麼是非贏利組織,什麼叫公益組織,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其中最不可以做的就是用慈善捐款的錢搞競選、游說等政治活動。同時慈善基金會自己也有股票,也可以增值,有專門的人管理這些增值,但是不能用這些錢來炒股賺錢。
  美國慈善基金的透明度很高。稅法規定它們每年要向稅務局作報告,陳述它們做了哪些專案,花多少錢,資產是多少。因此它們每年都有年鑒,在網上也可以查到,任何一個公民都可以去查賬。
  在遺產稅方面,美國規定遺產越多,繳納的稅款也越高。如果一個人留下價值200萬美元的遺產,扣除遺產稅,到繼承者手里不過一半左右:『留得越多,得的比例越少,大半被國家拿去救濟弱勢群體去了』。每年美國前50項數額最大的個人慈善捐款中,大約有1/5來自遺產捐贈。
  總而言之,絕大多數人都要捐點錢,或者做義工。一方面,美國人非常強調個人主義,強調個人奮斗和殘酷的競爭、淘汰;另一方面,又非常具有公益精神,這是這個社會維持到今天的一個重要原因。(萬源、劉海兒)

2007-01-04

【東森新聞網2007-01-04】世界第二大富翁股神巴菲特日前又再度宣布將以自己名下的44億美元成立基金會

美國吹起慈善風 首富、名流捐款大手筆  2007/01/03 23:20 記者謝家璇/綜合報導 美國脫口秀天后歐普拉,耗資千萬在南非興建學校,獲得好評。但說起慈善事業,世界富翁捐起錢來更是大手筆,股神巴菲特就曾經捐出名下85%的財產給慈善基金會,而好萊塢巨星們,行善更是親力親為,直接深入災區與災民接觸,說到行善,名人們可是不落人後。

世界第二大富翁股神巴菲特,今年六月捐出自己名下85%的財產,做為慈善事業用途,這個舉動讓他榮登世界第一大善人的寶座,日前他又再度宣布將以自己名下的44億美元成立基金會。愛心滿溢的他說:「如果我在15年前捐錢,這個社會只可以多好幾億的錢,如果我今天晚上就死掉,這個社會就會多3百億的錢。」幽默地開了自己一個玩笑。 同樣是世界富豪,比爾蓋茲行善也不落人後,他所成立的基金會是世界第一大的慈善基金會,他甚至還和妻子親自深入災區跟災民做第一線接觸。 除了世界首富之外,好萊塢名流也頗具愛心,曾任聯合國親善大使的安潔莉娜裘莉,就曾經深入難民營關心災民,她更領養了三個不同國籍的孩子。影星茱莉亞蘿勃茲也曾在美國卡崔娜風災時到災難現場與災民接觸。除了這些有錢人以外,還有許多年輕有成的人正積極投入慈善事業,帶動了美國新一波慈善風潮。

2007-01-02

【商業周刊第997期2007-01-01】跟著股神巴菲特 找出被低估的股票

跟著股神巴菲特 找出被低估的股票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97 期作者:林正峰、劉哲綸


想輕鬆坐享穩健的長期利益,該怎麼做?參考名家高手選股,是個聰明主意。

二○○六年五月,當全球股民陷入恐慌拋股,摩根士丹利新興市場指數單月急跌逾一○%時,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卻好整以暇等著撿便宜。五月五日,他悄悄的斥資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六百億元),買下以色列的伊斯卡金屬加工集團(Iscar metalworkiing)八成股權,這家公司是巴菲特創立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四十五年來,首次購併的海外產業。伊斯卡是世界著名的金屬切削刀具與切削技術供應商,當全市場看好原物料需求,一窩蜂高價搶進礦業公司時,巴菲特卻另闢蹊徑,投資於生產金屬工具的資本設備生產商。巴菲特清單:資本設備、公用事業與民生消費在波克夏海瑟威股東會上,巴菲特戴著牛仔帽,喜孜孜的向股東宣布這項重要的新投資,他的策略,就像一八四○年代的美國西部淘金潮,人們瘋狂地湧向舊金山挖黃金,最聰明的商人,卻靠賣鏟子賺錢。當淘金熱結束,多數人夢碎破產,賣鏟子的商人卻輕鬆發了大財。受惠於新興市場資本設備的需求,相關生產商股價已上漲一波。○六年三月,巴菲特以二億七千萬美元買進產業龍頭奇異電器(General Electric)七百八十萬股,激勵奇異股價一路走強,在十二月創下近四年新高。在他點火下,此產業後勢看俏,曾入選《富比世》(Forbes)全美前百大中小企業的羅伯工業(Roper Industries),○六年以來漲幅高達二七%,是標準普爾五百指數(S& P500)漲幅的二.三倍。另外,在巴菲特○六年的投資清單上,也增加投資公用事業。公用事業一向沒暴利可圖,但在經濟成長放緩時卻是穩定的現金收益來源,同時這些水管、電線與發電廠等,均為高價的實物資產,也具有抗通膨效果。

一般人認為公用事業不起眼,在巴菲特眼中卻是金雞母,目前波克夏海瑟威在保險業之外,最賺錢的事業體就是公用事業,○六年前三季淨利達六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一十億元),是○五年同期的一‧七倍,他更在○六年十一月投資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三十億元)在德州開設公用事業公司。在巴菲特的投資清單上,還有民生消費與零售業這一塊,顯示他對美國消費力道仍維持樂觀。○六年第三季,他大幅加碼美國知名家用五金零售商羅威(Lowe's),持股部位達到原有的八倍,而運動用品商耐吉(Nike)也被他看上加碼買進。羅威與耐吉,兩家公司股價自九月以來表現突出,各上漲一一%與二三%。如果投資人資金雄厚,直接投資巴菲特,當然是最簡單的方法,波克夏海瑟威的股價,從五月以來,已大漲二三%,是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漲幅的二.七五倍,目前一股要價十萬九千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五十六萬元),號稱美國股市有史以來最貴的股票。坦伯頓投資長清單:媒體、電信與醫療保健股相對於巴菲特專注特定產業,同樣堅守價值投資術的坦伯頓全球股票集團投資長艾佛瑞特(Jeff Everett),選擇產業較廣,包括科技業、電信業與醫療生技業,都是投資目標。艾佛瑞特看好大型企業,過去五年「經濟成長是近三十年來最強,全球企業獲利都在高峰水平,」他強調,一些知名的大企業,如軟體業者微軟、電信業者Vodafone等,手中現金充沛,會透過買回庫藏股與發放更多的現金股利,帶給投資人更高的整體報酬。景氣循環股,特別是與能源、礦業相關的股票,都在景氣高峰,艾佛瑞特○六年以來陸續出脫,轉進民生消費與醫療保健股,譬如他看好英國零售商Alliance Boots,以及英國大藥廠葛蘭素史克美占(GlaxoSmithKline)。
葛蘭素史克美占目前本益比約十四倍,在歷史的低水平。艾佛瑞特認為,醫藥業正處於景氣谷底,未來幾年很有機會翻揚向上,而且這家藥界鉅子,正大舉買回庫藏股,幾乎無負債,股東權益報酬率逾一五%,是艾佛瑞特極為看好的價值投資標的。其他醫藥生技股,艾佛瑞特還看好法國的Sanofi藥廠,不僅財務穩健、獲利突出,其新推出的減肥藥,即將在歐洲銷售,且可望獲准在美國銷售。美國的媒體股,也是艾佛瑞特的新歡,譬如紐斯集團、DirecTV、Comcast是坦伯頓旗下基金的三大媒體持股,其穩定的現金流量與被低估的長期發展潛力,是雀屏中選的原因。艾佛瑞特也看好電信產業,包括法國電信、挪威電信(Telenor)、新加坡電信,以及俄羅斯的行動電話公司Mobile Telesystems。此外,他也非常看好台灣股市,他強調:「一些投資人鎖定中國股市,我們卻增加台灣持股。」艾佛瑞特表示,過去十八個月來,他們持續加碼台股,當大家熱中追逐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股票,他們卻認為從價格來看,台灣的銀行股更有投資價值,譬如兆豐金控、台新金控等。鎖定價值投資標的,就須有長期抗戰的準備,因此該公司能否穩定發放現金股利是基本條件,惟有穩定的現金股利(至少需在資金成本以上),才能讓投資人沉住氣,以時間換取(價差)空間,耐心守候甜美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