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場教戰》波克夏偷跑疑案
蕭良序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April 04, 2011 06:00 AM | 479 觀看次數 | 0 | 3 | |
●上周四美國許多財經版的頭條新聞都是波克夏哈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資深主管大衛‧索科爾 (David Sokol)突然辭職的消息。擁有2000億元資產的波克夏是股神巴菲特 (Warren Buffett)的公司,而索科爾又是巴菲特的可能接班人之一,此事因此引起市場的關注。
索科爾剛剛捲入一宗引人側目的股票交易案,但堅決否認有違法情事。既然沒有違法,又驟然辭職,巴菲特也二話不說立即接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事件的核心,在於索科爾的行為讓人聯想到證管會明文禁止的「front-running」。我在網路上稍微搜索了一下,發現中文裡面似乎沒有這個概念的適當翻譯;這裡不是在競賽中領先的意思,而是利用手中的資訊趕在別的投資人買進之前買進,我把它翻譯為「偷跑」。
一個很典型的偷跑行為是證券公司的職員搶先在客戶之前買進。券商的職員,由於工作之便,可以看到客戶的買賣訂單;假設有位大客戶下了一張大訂單要買進某股票,顯然將推升該股股價,接單的職員於是先在自己帳戶內買進該股,再執行買單。
證券公司都有嚴密的監察制度在防止這種行為。職員的所有帳戶的所有交易都必須有副本寄送到到公司的法規部門審核。
那麼索科爾的交易是怎麼回事情呢?他在今年一月五、六、七日陸續買進了9萬6060股的Lubrizol股票,兩周後,在沒有告知波克夏的情況下,建議波克夏收購該公司。波克夏在3月14日對該公司做出了收購提議,令該股股價躍升超過20%,短短兩個月索柯爾獲利約300萬元。
索科爾的交易並不完全吻合偷跑行為的傳統定義,因為他雖然能夠建議,並不決定波克夏最終買賣什麼股票。因此,你不能說他「事先已經知道股價將上漲」。
你既不能篤定的說他是清白的-有可能他是有意的碰碰運氣,誰知道居然成了-但也不能篤定的說這裡頭有貓膩。有可能他確實在做了投資之後,感覺這項投資的確是好,決定建議波克夏收購。
但是我們可以確定一點,這種事情雖然不是十足的偷跑,也有七分像。古諺說「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如果是可能引起誤解的,甚至越描越黑的,就應該避免。這種情況絕對不能用「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那一套。
簡單來說,索科爾犯了瓜田李下的失誤。這在視商譽如命的波克夏是不能被容忍的,因此,即便巴菲特也發表聲明說他不認為這裡頭有任何違法情事,他轉頭就接受了索科爾的辭呈。
其實只要事先把擁有股分的事實披露,一切便都沒有問題。假使波克夏的投資委員會覺得索科爾偷跑,大可不必同意他的建議;既然同意了他的建議,那麼就不能再指控他偷跑。
讀者朋友們大概偶爾會注意到討論股票的文章往往在末了有一句「作者擁有該股票」的聲明,起的正是這個作用。
可惜,索科爾沒有這樣做。巴菲特到3月19日才知道索科爾購入股分的消息;已經在決策做出五天之後。不到兩周,貴為股神接班人選的索科爾就辭職了。新聞稿寫的中規中矩,說他「想用剩餘的時間來管理家族的資產,為後代提供更多的機會」;辭職跟股票交易疑案毫無關係。但我想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對於索科爾而言,這可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能夠成為股神的接班人,是一件名利雙收的事情,突然間這一切都灰飛煙滅了。為了什麼?竟然是區區300萬元!300萬雖多,相較於此君在過去六年的6000萬元收入,簡直微不足道。
而且在他的位置,居然對這類行為沒有更大的敏感度,也令人百思莫解。
對於巴菲特而言,這大概是一個短暫的顏面無光的事件。許多評論說巴菲特的聲譽或將受損,但一個領導人無法完全控制底下幫他作事的所有人,尤其不可能針對本事件中所牽涉的基本常識性的原則時時耳提面命。你底下的人要發瘋,你也沒辦法。
巴菲特在事件發生後的明確、快速而嚴厲的決斷,或許反而會加強他的誠信形象。
對於波克夏而言,更重要的問題是還有沒有其他索柯爾參與的併購投資案件有類似的情況?我相信波克夏本身、媒體、以及證管會都在挖掘這方面的消息。若只是個例,那麼應該對波克夏也沒有長期的影響。消息公布之後跌掉的2%也可望恢復。
對於Lubrizol的股東而言,本事件代表併購道路上的一個變數,併購案會不會生變目前仍難斷言,但該股股價堅持到周五接近收盤時已經開始出現鬆動。聽了收購消息之後在高價搶入、期待波克夏加碼的投資人必須非常謹慎的觀察後續的發展。(漢鼎安裕資產管理公司執行合夥人)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進場教戰》波克夏偷跑疑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