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改變我的投資觀
2008-09-20 23:21:18
轉寄給朋友
列印
我以前和巴菲特碰過幾次面,但只是打招呼。在今年5月微軟一年一度的CEO峰會,我倆有了更多的接觸,我向他請教一些問題,他都答得很簡明坦率。
過去我對投資、股票一直有一些偏見,認為它們是短線炒作,是一種投機行為。在我的朋友中,做投資的人也很少。但經過和巴菲特的談話,我發現它們還是起到了一定流動和增值的作用。我也比較認同巴菲特堅持價值投資的原則,他幾乎不涉及金融衍生品。我個人的觀點是,金融衍生品完全就是在賭博。現在的資本市場,應該只是起到催化作用,而不應該是主導,因為它們本身並不創造價值。
對投資具有准確的判斷力,正是巴菲特的獨到之處。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的股市曾經極度高漲,巴菲特覺得根本沒有辦法賺到錢,他甚至一度想解散自己的公司。不久以後,美國即進入熊市。
也正是這次聊天,讓我對他的個人經歷充滿了好奇。于是,在他本人推薦下,我買了一本巴菲特的傳記,他認為這是寫得最真實的一個版本。
書中介紹,巴菲特的父親是參議員,雖然擁有優越的家庭環境,但巴菲特和其他美國男孩一樣,從小就給人送報紙。不同的是,巴菲特會用心地設計出最經濟、最高效的送報路線,每天他要遞送500份報紙,賺的錢比一個普通職員還多。“賺錢”,對于巴菲特來說是一種使命感。即使生病,他也會讓母親去幫忙送報。但有趣的是,收錢的事兒他從來不讓別人代勞,包括他的母親。
成年以後,看財務報表成了巴菲特的一大愛好。這一愛好,弄得他有段時間和家人的關系很緊張。因為他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看公司的財報上,甚至連孩子生了病,他都不問一聲,依舊是鑽到房間研究那些數字。
客觀地講,巴菲特還是一位很有人情味兒的投資家。1965年,他收購了伯克希爾-哈撒韋紡織廠,其實光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說,最好的方式是將紡織廠賣掉,將所得資金投入到保險業、銀行業等回報更高的產業中去,但考慮到有那麼多的紡織工人靠這份工作生活,他放棄了這個想法。
巴菲特被推為股神,是因為他對投資有獨到和准確的判斷力。其實,在生活中巴菲特很愛打橋牌,個性也很單純,和他聊天,你會感覺他的那種率性、真實,特別像小孩子。
在這次會議上,我還結識了幾位有趣的人物,發現他們身上有一些共同品質:很強的使命感與自信心,准確的判斷力,簡化問題的能力,以及寬廣胸襟和良好心態。把這些素質結合起來,人就變得成功,而且往往也很可愛。
張亞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