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2

【旺報2010-10-02】巴比盛宴背後的辛酸與成就

巴比盛宴背後的辛酸與成就
2010-10-02 旺報 【孫瑞穗】
 這兩天北京充滿富豪氣息。當今世界上最有錢的股神巴菲特與科技富豪比爾蓋茲先生共同蒞臨北京,與經改30年後「中國第一代富豪們」在城堡裡舉行盛宴,討論未來社會慈善事業合作的可能。

 慈善和福利做為一種社會企業(social business),或稱公益企業(public value-based business)在資本主義先進國的討論大概從80年代末新經濟崛起時就已開始,主要源於福利體系的全面崩潰。然而,在舉著社會主義大旗的國家中討論,不免帶著辛酸味兒。社會主義,不就意味國家社會福利提供比資本主義更完善嗎,為什麼還需要富豪慈善家來提供福利協助呢?

 貧富懸殊極端化

 看看經改後中國社會貧富差距的嚴重性,不難理解。龍應台基金會曾規畫一系列討論當代中國的紀錄片座談會。其中由《南方人物周刊》主編徐列主講的那一次:「我的主義怎麼了?」特別探討中國社會階層化的嚴重性,他認為當代中國是戰後以來貧富最懸殊和最極端化的時代。

 他提出具體的數據表示,負責協商國家與資本市場之間的上層(黨政領導幹部、企業經理人與高級科技專家)和中上層(企業主與專業技術人員)加起來不到1%,成了經改後經由權力和市場壟斷而最先致富的一群人,而曾為社會革命主體的工農民卻淪為社會下底層者,約有77%。更窘迫的是,經改中的自由市場論述瓦解了國家社會福利的正當性,急速擴張中的下底層卻毫無福利網絡可關照,這才是當今中國討論社會企業觀念背後既真實又辛酸的社會處境。

 比爾蓋茲在90年代的美國加州締造微軟帝國後,逐步創造「社會企業」概念,主張由企業來主導新興福利體制以減緩資本危機及網住企業人才,他的理論有部分相當超越當代資本主義。他認為企業獲利應該設定得長期一些,因為勞動者的再生產領域如果崩潰,那麼整體市場供需也會崩潰;如果讓勞動者過得好,人才留得住,長期而言,企業一定會獲利。

 這些新觀念曾說服高科技產業中許多新頭殼企業主,願意以較優質的勞動條件來吸引人才,承諾照顧勞動者家人,協助打造新公共領域和新社區感。許多高科技產業幾乎以「樂捐」或「慈善」形式,提供比國家部門更優質的社區服務中心、濟貧組織,甚至進步的同性戀及同居者保險制度等。

 仍需要國家福利

 20年實驗之後,社會企業更從傳統社會福利進展到「環境企業」的投資。許多高科技企業研發出新環境科技來消化前一階段由工業資本所製造而無法消除的環境汙染,並從垃圾中循環再生適合人類生存的有機環境。這類型的新環境企業伴隨著新自然風格的生活方式已征服了80後新世代,正在世界上許多角落起著深刻的質變作用。

 然而,社會慈善企業可以完全取代國家福利嗎?當然不可以,因為永遠不夠。誠如以公益企業形式已在世界上200多個城市中行俠仗義的《創意城市》作者Charles Landry所言,「創意,是實踐者的知識。」答案的落實,永遠應該交給歷史中的行動者。

 (作者是社會文化評論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