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巴菲特接班人? 美籍華人李路還是比爾-蓋茨2010年08月09日 07:47 來源:北京晚報 丁文亞
8月30日,將是股神巴菲特80大壽。隨著股神年齡的增長,關於他的接班人話題近期也越來越多。
巴菲特廣為人知的一句話是,他已將自己繼任者的名字封入一個信封放在他位於奧馬哈的辦公室裏。但巴菲特可能會有兩位繼任者,一位是管理伯克希爾公司巨大投資組合的首席投資官,另一位是管理公司旗下約80家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但是,他的接班人究竟是新近冒出的比亞迪投資人、具有傳奇色彩的美籍華人李路,還是《財富》雜誌推崇的伯克希爾“名將”大衛·索科爾?抑或是由巴菲特的密友比爾·蓋茨掌舵?其實,重要的不是巴菲特選擇了誰,而是巴菲特為什麼這樣選擇,選擇的理由和標準究竟是什麼,什麼樣的人能夠符合巴菲特的標準?這才是對投資人最有借鑒價值的地方。
李路有戲?
李路,這是最近媒體頻頻曝光的一個名字。
引人注目的一條消息是,巴菲特、比爾·蓋茨、芒格將和李路一起,計劃今年9月訪問中國並參觀比亞迪。
這位44歲的基金經理人出生於1966年,倖存于唐山大地震,曾為南京大學物理專業學生,現在的身份是美籍華人投資家。
他的聞名於世,是把比亞迪介紹給了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之後伯克希爾加大投資。比亞迪股票隨後暴漲,最高上漲了五倍,而投資機構的跟風也使之成為港股市場上一隻炙手可熱的股票。
有著傳奇經歷的李路曾學習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華爾街日報》報道說,他成了該校第一批同時獲得三個學位的學生之一:經濟學、法學和商業碩士學位。
畢業之後,李路開始了投資生涯:1996年,他接受了一家證券公司的工作,後來離職。1997年,他創建了對衝基金Himalaya Partners。之後,他建立了一隻風險投資基金,以便投資美國的科技公司。
不過,李路的投資之路並不順利,1998年擔任對衝基金經理的第一年,他的以投資亞洲股市為主的基金受到了亞洲債務危機的嚴重打擊,損失了19%。
隨著亞洲債務危機迅速消退,他的財富反彈。到1999年末,李路的基金已經補回了損失。
2003年的感恩節,是李路一生的重大轉捩點。他遇到了芒格並給後者留下深刻印象。芒格說,兩人都對金融公司報告的收益抱有懷疑,也都不喜歡聽那些廢話。後來,他給了李路一部分家庭儲蓄用於投資,創立了一個押注嚴重受挫股票的“價值”基金。
李路獲得成功始於2002年首次投資比亞迪。比亞迪在港交所進行首次公開募股後不久,李路就投資了這家公司。
李路創立自己的基金後,再次買進比亞迪股票,最終將與芒格共同經營的1.5億美元基金中很大一部分都投向了比亞迪。《華爾街日報》引用芒格的說法是,“李路一開始只買了一點兒,後來比亞迪股票下跌時又買入更多。”
據透露,李路掌管的規模為6億美元的基金自2004年底創立以來,增長了338%,年化回報率約30%。
今天人們所知的故事是,2008年,芒格說服伯克希爾投資經理人之一的索科爾為伯克希爾調查比亞迪。索科爾調查後與芒格一同勸說巴菲特加大對比亞迪的投資。當年9月,伯克希爾向比亞迪投資2.3億美元。這一投資其實來自於李路的推介。
李路將自己的投資風格比作足球。他說,他從世界盃觀賽經歷中汲取了一個教訓,你有可能踢得非常賣力,但就是進不了球,但偶然之間——非常偶然——你得到一兩個好機會,從而踢進決定性的進球。
芒格對李路的高度評價也體現在伯克希爾年度股東大會上。當被問及是否有經理人運用金融杠桿時,巴菲特回答“沒有”,芒格卻接過話茬兒說:“去年,有一個經理人在沒有運用任何金融杠桿的情況下,投資回報超過200%。”外界認為,芒格所說的這個經理人,就是李路。
但是,李路“接班”仍停留在推測階段。而李路本人也拒絕談論,只是表示能夠進入伯克希爾內部圈子已屬幸運。並且,儘管投資比亞迪戰績輝煌,但這是外界所知的他惟一一次獲得完勝的大規模投資。能否成為巴菲特的接班人,李路恐怕還需經受更多的考驗。
索科爾機會更大?
相比華人李路,大衛·索科爾對於中國投資者似乎更為陌生一些。
索科爾和巴菲特有驚人相似的經歷,美國媒體報道說,兩人都生活在奧馬哈,都當過報童,也都在同一家小雜貨店當過店員。
說起索科爾,有人形容他是巴菲特手下的“拆彈專家”。每當需要有人來收拾殘局,而且速度還必須快時,巴菲特去找的人就是索科爾。現年53歲的索科爾目前擔任伯克希爾旗下子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的董事長,被外界普遍認為將出任伯克希爾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一個傳奇故事發生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前夕。當時,大衛·索科爾注意到美國聯合能源公司的股票正在暴跌。他立即致電巴菲特:“我看到一個機會。”巴菲特也注意到了同樣的事情,簡短討論之後,巴菲特表態:“咱們跟進。”
由於聯合能源當時手握幾筆即將過期的能源期貨合同,同時已經走到破產邊緣。然而交易必須在48小時之內達成,否則聯合能源就要申請破產了。
索科爾立即致電聯合能源CEO的辦公室,當時後者正在召開緊急董事會議,他的助手接了電話,索科爾說,自己要和沙特克通話。助理回答說,如果CEO中斷了會議,就有可能失去工作。索科爾則回應:“如果你不去中斷會議,你就可能失去工作。”
隨後,索科爾立即奔赴巴爾的摩會見該CEO,並於當夜簽署協議,搶在公司宣告破產前以47億美元買下聯合能源。
沒出幾週,就在並購交易正式完成之前,聯合能源的董事會收到了法國電力公司的並購申請,費用高出30%。董事會更願意接受這個報價,而索科爾也樂得成全,拿著聯合能源賠償的12億美元“分手費”上報了伯克希爾。
巴菲特給其各公司的領導人以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但一旦有什麼生意需要處理或修正,索科爾都是他的首選。
在所有“伯克希爾大將”中,索科爾最常被認為是巴菲特的準接班人。他的角色總是搞定交易,提高利潤,扭轉危局。
1999年,巴菲特第一次見到索科爾,當時伯克希爾正在收購中美能源。公司被巴菲特收購後,索科爾繼續留任。現在,中美能源每年為伯克希爾創收114億美元。
隨後的日子裏,索科爾有著一系列精彩的表現:2007年,巴菲特要求索科爾收購表現欠佳的建築材料和工業材料的生產廠商Johns Manville,他做到了;2008年,查理·芒格要求索科爾飛到中國調查比亞迪,索科爾隨後投資2.3億美元獲得了比亞迪10%的股權。現在,這筆股權價值約為15億美元。今年4月,當巴菲特擔心金融監管法案要求伯克希爾等公司為現有金融衍生品支付幾十億美元擔保時,他派出索科爾為公司辯護。最後,巴菲特這一邊贏得了戰爭。
巴菲特評價索科爾說:“把泰德·威廉姆斯的安打率帶到了商業管理領域。”泰德·威廉姆斯曾在1941年創下了單賽季平均安打率0.406的紀錄,也是美國棒球史上過去70年裏惟一取得此佳績的擊球手。
掌局者=比爾·蓋茨?
在紛紛擾擾的猜測中,人們不應忘記伯克希爾另一位最重要的股東——巴菲特的密友比爾·蓋茨。
事實上,這位多年蟬聯世界首富的微軟帝國締造者,對公司未來命運的作用,遠在其他人之上。
蓋茨曾多次公開表示,他在伯克希爾·哈撒韋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巴菲特離職後保護該公司的文化和價值:“我已經向巴菲特承諾,我會把余生的精力奉獻給伯克希爾公司。我們必須時刻注意今後的發展動向,不但要確保現在的伯克希爾公司是一家偉大的公司,而且還要保證它永遠都是一家偉大的公司。”
而長期研究巴菲特的匯添富基金首席投資理財師劉建位認為,巴菲特的接班人只有一個:就是比爾·蓋茨。
理由之一是,巴菲特必須把股權交給他的接班人,才能保證接班人有實權。因為巴菲特已經簽訂協議把相當於個人資產85%的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捐獻給比爾·蓋茨的基金會,保證了比爾·蓋茨接班後對伯克希爾公司擁有控股權。
同時,具有相當能力和名望的蓋茨已進入董事會,而且他保證以後要把相當多的時間投入伯克希爾管理之中,相當於宣誓效忠於公司。
第三個理由是,巴菲特認為全世界惟一和他一樣聰明而且會賺錢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比爾·蓋茨。巴菲特對比爾·蓋茨評價極高。兩人關係非常好,經常見面,經常一起參加活動,還經常一起打橋牌。很多人認為,巴菲特把蓋茨視同己出。
不過很明顯,比爾·蓋茨作為元老級人物,註定將是巴菲特之後把握大方向的守望者和掌局者,而非直接管理具體投資的接班人。
洞察力:接班人的基本標準
猜測歸猜測,究竟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巴菲特的接班人?事實上,巴菲特選接班人有著明確標準。
在2006年致股東信中,巴菲特坦言,挑出合適的人選,將是艱巨的使命。當然,從投資績效斐然的人才中,再找出聰明的人選並不困難。但是長期投資要想成功,即使有精明的頭腦,以及短期的優異績效,還是有很遙遠的距離。
媒體曾報道說,巴菲特接班人的三個標準,一是獨立思考,二是心智穩定,三是“對人性和機構行為有敏銳的洞察力”。
事實上,這又是一個對巴菲特的誤讀。
巴菲特的原話是:“長期而言,市場將每隔一段時間出現非比尋常甚至怪異的事情。僅一次大錯誤,就足以將一連串成功化為烏有。所以,我們需要那些基因中就有辨識和回避重大風險能力的人,甚至是有生以來從未見識過的風險。現行金融機構所普遍採用的數據模型,並不能發現其投資策略中潛伏的特定風險。”
隨後他接著說:“性情也很重要。獨立思考、心智穩定、對人性和機構行為有敏銳的洞察力,都對長期成功投資很重要。我見過很多絕頂聰明的人,但都欠缺這些素質。”
中道巴菲特俱樂部理事長楊軍認為,巴菲特的接班人後面三個標準,其實不少價值投資者都能做到。
而根本的標準是什麼?是對從未遇到過的風險的洞察力。
對衝基金Sellers Capital Fund創始人、晨星公司前首席股權戰略師馬克·塞勒爾說,優秀投資人必須具備7大特質,其中之一是“基於常識的與生俱來的風險嗅覺”,這與巴菲特的要求不謀而合。
很多投資人都知道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故事(90年代中期的全球四大對衝基金之一,1998年因金融風暴而瀕臨破產),一個由六七十位博士組成的團隊,擁有最精妙的風險分析模型,卻沒能發現事後看來顯見的問題。
忽視常識的錯誤在投資界一再上演。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從貝爾斯登、雷曼到AIG,從兩房到花旗銀行,但巴菲特無一染指。這是一種巧合嗎?事實上,巴菲特也曾持有過兩房的股票,在2000年幾乎將所有兩房的持股出清。
芒格曾在2006年有過這樣的描述:“衍生產品絕對是到了一個瘋狂的地步。我們先來看看房利美,一個可以說是非常官僚的大傻子……他們希望每個季度都有20%的增長。因此他們總是傾聽著衍生品市場美妙動人的歌曲,並隨妖起舞——他們總是持有數十億的衍生品。”芒格預言——公司的CEO們總是要花上數億美元的代價才會明白(他們持有的衍生品)意味著什麼——而今天事實證明,兩房花費了數千億美元來證明他們持有的衍生品的價值。
暗藏的風險早已被預見——“這需要殺手的直覺。這是天賦,基本不是後天能學來的。”楊軍認為,對巴菲特選擇接班人的標準,媒體存在明顯的誤讀。
接班人究竟是誰?重要的不是巴菲特選擇了誰,而是巴菲特為什麼這樣選擇,這才是對投資人最有價值的地方。
(責任編輯:王惠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