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9

【中國窗2009-11-09】巴菲特賭局與全球化第二回合

巴菲特賭局與全球化第二回合


2009年 11月 09日 00:00 中國窗

約瑟龍

上周(11月2日至11月8日),一度搞得風滿全球的退出策略,終於因為美歐央行均維持低息政策不變,及英國擴大量化寬松計劃和二次救市,而陰霾散盡。尽管上周五公布的美國10月失業率達到10.2%,為26年來新高,但這仍然無法改變上周極富戲劇性的大好局面。

退市疑雲散盡,陽光重新照耀華爾街,全球投資者的貪婪再度壓倒恐懼。道指得而復失的萬點關口,再度失而復得。美元近兩周的反彈勢頭,被終結。大宗商品價格,再顯強勢。黃金期貨價格,因為IMF向印度出售黃金,而創出1100美元的歷史新高。亦步亦趨的港股,跟隨美股再逼近22000關口。在跨年度行情故事的激勵下,內地A股正小步快跑地展開冬季攻勢。

今天,11月9日,是柏林牆倒塌的20週年紀念日。這一事件,當年被美國學者福山稱為「歷史的終結」的標誌。歐美國家,正鄭重其事地紀念這一深刻影響了全球過去20年歷史進程的事件。中國內地和其他亞洲國家的媒體,對此事件亦有關注。約瑟龍以為,其實就經濟發展而言,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才是柏林牆倒塌的最大贏家。這也正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崇拜GDP的亞洲和中國,最希望得到的熊掌。

從世界經濟的層面說,柏林牆的倒塌,跟全球當下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有著莫大的關系。20年前,正是因為曾經主宰半個世界的計劃經濟體制與柏林牆的一起倒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開始進入高潮。一場人類歷史上最恢弘、最有成效、也最不可思議的經濟、民生大喜劇,在半個世界的計劃經濟實踐的大悲劇謝幕后,終於得以在全球轟轟烈烈地上演。

而這場全球化大喜劇的兩大主角,一個是美國,另一個,無疑是中國。在計劃經濟體制的桎梏中遍嚐了短缺、飢餓和勞苦的十幾億中國人,在柏林牆倒塌3年后的1992年,開始與太平洋彼岸的資本主義美國,開始了乾柴烈火般的熱烈相擁。中美這一熱烈擁抱的結果,一是震驚世界的中國經濟奇跡的誕生,二是美國金融和消費神話的出現。這兩大結果,也基本可以說是柏林牆倒塌后,世界經濟全球化第一個回合的故事主線。

美國經濟史學者佛格森,后來能夠創造出Chimerica一詞和G2概念,不愧為神來之筆。這也可以說是后柏林牆年代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歷史,最精簡和精確度描述了。

可惜再美滿的宴席,也有杯盤狼藉、曲終人散的時刻。2008年起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和全球衰退,終於將持續了20年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大喜劇終結。美國的消費和金融神話,終於讓山姆大叔體力過度透支,氣息奄奄,而中國經濟奇跡,則讓中國迅速完成了工業化,并積累了大量美元儲備和大量的制造業產能肌肉。

美國消費和金融神話幻滅的直接結果,便是世界需求嚴重不足。作為對應的后果,中國正被中國奇跡所煎熬--2萬多億的美元儲備和過剩的制造業產能,正如陽光下的冰塊。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正從美國向其他國家蔓延。同時,「人民幣升值」和「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呼聲,正在美歐和日本等地此起彼伏。美國人在「去杠杆化」、「去債務化」的痛楚中猛然醒悟后,一場「再制造業化」運動正在成為美國人的共識。

奧巴馬自今年2月上台以來,針對美國經濟說得最多的,就是美國經濟要轉型,要減少借貸消費、增加儲蓄、投資和出口。尽管這個政策目標難以一蹴而就,但是危機以來的奧巴馬新政,卻全都朝著這個方向用力。美國的消費信貸在減少,美國的儲蓄率在上升,美元在步步走弱,貿易赤字在減少,出口在增長。

對於奧巴馬的「出口驅動」和「再制造業化」說辭,中國政府至今并沒有以特別認真的眼光來看待。不過股神巴菲特對美國經濟的轉型,應該是高度認真的和十分認同的。上周一,也就是11月2日,巴菲特宣布收購美國最大的鐵路運營商之一BNSF(BurlingtonNorthernSanta Fe)。為了這一舉動,他幾乎押上所有身家。而市場分析認為,他看中的是美國經濟的復蘇,但約瑟龍以為,巴菲特所看中的,不會是眼前的復蘇,而是美國經濟未來的長遠轉型,特別是美國的再制造業化。

更確切地說,巴菲特所賭的,是美國經濟的新時代,而這同時也將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第二回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