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與王永慶的共同致富習慣:體勤加腦勤
北京新浪網 (2009-11-02 08:10) Ads by Google
巴菲特10歲讀到一本書《賺到1000美元的1000招》,他天天讀,1000招倒背如流。他也始終牢記作者的教導:行動,行動,再行動。撿高爾夫球,撿廢紙,不斷尋找各種賺錢辦法,最終找到了送報這個最適合他的工作,在14歲時達成了人生的第一個財富目標:1000美元。
小巴菲特的致富秘笈是什麼呢?
勤奮。所有成功的最根本一項是勤奮,沒有勤奮,再聰明,再有天賦,都沒有用。只有十二三歲的小巴菲特,每天早上五點鐘天不亮就起床,去坐第一班公交車到威斯切特社區送郵報。如果他晚到了,好心的公交車司機會多等小家伙一會兒。他的公交月票卡編號總是001號,因為他總是第一個去買。下午放學後,再坐公交回家,騎上自行車,到春谷社區接著送晚星報。每天兩趟,風雨無阻,一天要送500多份報紙。
光體勤不行,還要腦勤,多用心。
小巴菲特報紙越送越老練,生意也越做越精。送報時順便推銷日曆,還會問人家有沒有過期的雜誌,他幫忙回收。當時二戰期間紙張緊缺。有些人把舊雜誌扔在樓梯拐角,巴菲特就拿走順便義務做清潔。賣廢紙之前巴菲特會一本本檢查雜誌上的標籤,看什麼時候訂閱到期。然後記在一個本子上。這是摩科崔爾出版社雇他做推銷員專門發的記事本。他一戶戶做好清楚的檔案記錄,一看哪一戶訂期快要結束了,就去敲門推銷新雜誌。推銷出一份雜誌,可比送一天報紙掙的錢多。
在用心上,華人鉅富王永慶比小巴菲特有過之而無不及。
王永慶生于1917年,比巴菲特大13歲。小學畢業後家貧失學,15歲時跟著叔叔到嘉義縣城闖蕩,找到一家日本人開的米店打工。王永慶邊幹活邊留心,白天看老板如何做生意,晚上關門後看老板如何記賬算賬,晚上躺上床就回想一天的事,回憶老板的每個動作每句話,想想是什麼意思,牢牢記在心裡。過了短短半年就熟悉米店生意了
1932年春節過後,王永慶帶著家裡湊的200元錢和兩個弟弟到嘉義開米店。由於本錢少,只能在最偏僻的地段租一間最小的房子。結果開業後根本沒人來買米。王永慶不斷琢磨,想出三招。
一是提高質量。當時碾米技術落後,米裡面都有很多糠、沙礫和小石頭等雜物,米店不管,只能買回家後自已揀。王永慶卻是先揀的幹乾淨淨再賣。
二是送米上門。當時別的米店都不送米,王永慶看到有些年紀大的阿姨背不動,就主動送上門。一路上聊天,問問一家幾口人,一次買三斗米大概能吃幾天。倒米前他先把米缸擦乾淨,把新米放在下面,陳米放在上面。估計過多少天能吃完,記在小本子上,到了日子就主動送米上門。
三是可以賒賬。當時很多人家都很窮,米店都不賒賬,往往發了工資才能去買米。王永慶的米店可以賒賬,先吃米,記下來發工資的日子,等發了工資一兩天后再去要米錢。
用了這三招,王永慶米店的口碑越來越好,最多一天可賣出一百多斗大米,從此開始成就鉅富之路。
勤勞才能致富,巴菲特如此,王永慶也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