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17日08:04
巴菲特之子如何成為優秀“富二代”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給兒子留下的財產﹐足以讓他追逐自己的夢想﹐但還不足以讓他空享清福。
如果有人在你成年之初便給你一張免費票﹐讓你自由探索你想要的職業生涯﹐但還不足以這輩子不再工作﹐你會怎麼做?你會利用這份自由去追求另外的人生軌跡嗎?現在你的生活又會有怎樣的不同?
Getty Images
彼得•巴菲特和妻子珍妮弗•巴菲特
巴菲特之子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即將出版的新書中﹐有一個故事不禁讓人對這樣一個話題浮想聯翩。彼得19歲時便從他的富爸爸那裡得到了一筆相對不多的財產﹐這些錢“夠做任何事﹐但不夠無所事事。”這是他父親經常引述的原則之一﹐並在彼得的一篇短文中得到了詮釋。短文改編自他一本題為《人生由你打造》(Life Is What You Make It)的新書﹐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上。這筆財富來自於出售一處農場的收益﹐並轉換成了他父親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股份。
彼得當時還是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學生。他選擇變賣了手裡的股票﹐得到了約九萬美元﹐並離開了學校。(這些股票現在約值7,200萬美元﹐但彼得說他不後悔。)
他搬到了舊金山﹐建立了一家工作室﹐開始從事他的音樂事業﹐彈鋼琴﹐作曲﹐試驗電子音樂﹐並接受他所能找到的任何工作﹐無論有沒有報酬。
這一決定讓彼得•巴菲特最終碰到了好運氣──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遇到了一位在新成立的有線電視頻道MTV電視台工作的漫畫家。這讓他得到了一份有報酬的廣告工作﹐並讓他終於能夠靠音樂謀生。彼得在音樂事業中不斷前行﹐成為一名榮獲艾美獎(Emmy Award)的音樂人、作曲家和製作人。他寫道﹐如果我一開始就面對必須自己謀生的壓力﹐我可能無法繼續沿著我所選擇的路走下去。
我發現這個故事發人深省。一些年輕人覺得﹐一出校門就應該從事他們能夠找到的工資最高的工作。這份工作將把他們套牢﹐離職業夢想越來越遠。對其他人而言﹐謀生的需求是一種積極而又現實的約束。拿我自己來說吧﹐如果某人給我充足的時間﹐正如巴菲特為他的兒子所做的一樣﹐我猜我可能會把時間揮霍在寫拙劣的小說上面﹐而不是去做秘書這份實用且有報酬的工作﹐然後當老師﹐然後讀新聞學研究生﹐走這樣一條對我來說遠更實際的人生道路。
讀者們﹐如果有人在你成年之初便給你一張免費票﹐讓你自由探索你想要的職業生涯﹐你會怎麼做?你會有個和現在全然不同的職業生涯嗎?抑或這張免費票會抹殺你的奮鬥動機?
讀者回復選登:
“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比喜歡一樣東西﹐但它卻永遠不能變成可為自己和家人提供生活來源的謀生手段更加悲慘的事情了。我有一個朋友熱衷音樂﹐但卻沒有足夠的才華走上職業道路﹐所以他做行政去了。要是生下來就喜歡稅法、化學或計算機編程﹐那該有多好啊。”
“我本來是要去法國學廚藝的﹐那可是我高中畢業時的夢想。”
Sue Shellenbarg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