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6

【北京新浪網2012-06-15】科技股沉浮史:巴菲特為什麼不買它們的股票

科技股沉浮史:巴菲特為什麼不買它們的股票
2012-06-15 16:31:15

引言:創新和風險同在,股票不能全然衡量一間公司的價值,但科技股的跌蕩就是科技公司的興衰史。

文/胡堯熙

一直對科技股敬而遠之的巴菲特終於出手了,他從去年3月開始收購IBM的股票,截止到今年,已經斥資107億美元收購了IBM名下5.5%的股份。巴菲特稱,他已經悄悄觀察IBM很長時間,在反覆閱讀年報後,他決心建倉IBM股票。這個消息很快成為業界炸彈,巴菲特一向偏好實業型的股票,比如可口可樂,他曾經贊不絕口地說:“像可口可樂和吉列這樣的公司,很可能會被貼上‘注定必然如此’的標簽。在過去的若干年中,兩家公司都已明顯地擴大本來就非常巨大的市場份額,而且所有的跡象都表明,在下一個10年中它們還會再創佳績。”這就是股神的哲學,求穩是第一位的,有風險的收益能免則免。但現在,他對科技股的態度轉變了。

事情好像不全然如此,在CNBC的訪談中,巴菲特明確表示自己仍然排斥科技股,不會購買Facebook和谷歌的股票,他深信這兩家公司的股票在10年後會遠比現在值錢,但他對兩家公司的技術發展和潛在競爭對手了解不夠充分,不知道如何對它們進行估值。

相比之下,IBM的前景明朗一些,它創新性稍弱,但與此帶來的是業務的穩定性。此外,僅在2010年,IBM就成功申請了5986項專利,遠遠超過其他的科技企業,谷歌為了應對專利戰甚至還不得不向IBM購買了1023項專利權。

科技公司原本就是超速行駛的快公司,它的價值在於研發潛力,一方面有嚴重的不確定性,此外,高科技公司的特點是對研發新產品必須嚴格保密。而巴菲特看重的是安全邊際,高科技公司的上述兩點,使巴菲特望而卻步。

以互聯網公司為代表的科技概念股已經經歷了三波泡沫,活下來的只是少數。2000年4月,一直高歌猛進的美國納斯達克股市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掉頭下挫,綜合指數在半年內從最高位的5134點跌去四成。幾乎所有知名的互聯網公司都遭遇重挫,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三大門戶網站也不能幸免。新浪的股價跌到1.06美元的低點,搜狐跌至60美分,網易更慘,它的股價一度只有53美分,走到今天,它們都成了優質股。互聯網產業規模無比巨大,任何一家企業都很難獲得絕對控制權,但股票的價值是可以獨大的,比如蘋果。科技股的沉浮史就是公司的興衰史。

新偶像貝索斯的能量

蘋果之後就是亞馬遜

喬布斯之後,誰是IT世界的新領軍者?包括《巴比倫周刊》在內的大部分財經雜誌都給出了一致的答案:在喬幫主離去後,傑夫?貝索斯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智慧的IT公司掌門人,沒有之一。

亞馬遜和蘋果同為市值在千億美元以上的炫公司,但貝索斯比起喬布斯來更加神秘,他名聲在外,不過沒有出過個人傳記,管理日志之類的書籍也少見。關於貝索斯,最有名的故事莫過於他喜歡在開會時留出一把空椅子,借此提醒參會者,沒有到場的消費者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和喬布斯以及比爾?蓋茨相比,貝索斯是真正的互聯網大佬,前兩者創業時互聯網還遠沒有普及,只是少數人的工具,而在奮斗多年後,貝索斯終於有機會成為美國科技界的頭號明星。

和谷歌、蘋果相比,亞馬遜經常被低估,不過借助Kindle,亞馬遜已經打通了從作者到讀者的整條產業鏈,讓傳統出版商血本無歸的同時牢牢佔據了電子書市場的頭把交椅,在美國,平均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亞馬遜電子書的讀者。圖書在中國的利潤並不高,它甚至是歷年來漲價漲得最溫柔的產品之一,以圖書為主打的電商無非只是希望借助用戶頻繁的購買次數提高網站的品牌影響力,以圖在其他產品上有所作為。但在國外,知識產權是無價的,圖書一直是門好生意,現在,這門生意在互聯網上的前途被貝索斯壟斷了。

1997年,亞馬遜上市,發行價是個吉利的數字:18美元。2012年,亞馬遜的股價為208美元(截至2012年6月1日),上漲11.5倍,如果說有什麼互聯網業的概念股從來沒有被傷過元氣,公司前途不受股價威脅,亞馬遜和谷歌當仁不讓。

亞馬遜的股價也不盡然是一帆風順,在2009年和2010年,它的股價曾多次受挫。2010年6月,隨著谷歌、索尼等巨頭分別進入電子書市場,亞馬遜在證券市場上的評級被調低,股價跌到118美元。著名的研究機構Susquehanna的分析師瑪麗安‧沃爾克公開發表文章表達了對亞馬遜前途的擔憂,她認為市場中的競爭將加劇,而電子閱讀器、電子書和書本的賬面利潤的增長速度的不確定性會增加,這將限制研發部門對亞馬遜的業績作出的貢獻。很快,亞馬遜証明了9.99美元的電子書對讀者的吸引力是無限的,Kindle的銷量仍舊佔據60%的市場,股價迅速回升。

2012年的第一季度,亞馬遜的利潤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35%,但也達到了1.3億美元。這並非是業務不濟,只是貝索斯投入了更多資金開發新技術,擴大數字圖書和電影庫的產品種類。這點從財務報表上就能看出來,盡管利潤下降,但亞馬遜的營收是超過去年同期的。

蘋果當然形成了一個帝國,或者一種宗教,但貝索斯的藍圖也在擴張之中,他想從一家網絡圖書銷售商轉型,進入細分市場。他用7.75億美元收購機器人製造商Kiva系統,借以讓倉庫實現自動化,降低運營成本。貝索斯從不指望硬件掙錢,甚至每台平板電腦還賠10美元。借助內容、音樂、書籍、新聞、游戲等類目,Kindle的目標是打造一個生態圈,插足影視、音像市場。由此,亞馬遜成為蘋果iTunes生態系統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此外,它的股價已經很長時間穩定在200美元以上,對於投資者而言,貝索斯本身就是股票市場的強心針,他的確是繼喬布斯之後最有能量的領軍者。

改變世界不等於商業提案

未知的Facebook

至少在2002年,資本市場上不會出現比Facebook上市更引人關注的事件了,社交媒體、年輕的億萬富翁、金額龐大的IPO,一個精彩腳本該有的元素它都具備了。

但Facebook上市後,股價走勢遠不如預期,從發行價38美元一路狂瀉到27.72美元。美國在線稱,看到這些數字,世界各地的投資者都抱怨不斷,遭受打擊的散戶投資者在網絡上幫Facebook亂改名,以“臉彈”(Face Bomb)、“破相”(Face Broke)或“敗書”(Fail Book)等字眼諷刺Facebook。這差不多所有社交網絡上市後都會遇到的問題,許多投資者並不懂得社交網絡如何盈利,他們習慣性地用Facebook30多億美元的收入和亞馬遜僅500億美元的收入去比較,二者的市值都是上千億美元,那麼Facebook的價值好像真的被高估了。

不過,根據財經網站“每日財經”的報道,仔細看過Facebook在IPO前所發布聲明的人,應該不會對股價下滑感到驚艷。長期投資者等到真的有什麼新聞曝光出來後再擔心也不遲,同時Facebook也可以甩掉短期投資者,並為長期經營站穩腳步。

扎克伯格在寫給潛在股東的信函中,規劃出像是要改變世界的願景,反倒不像是商業提案。他在信函中談到了展開溝通,勇于冒險,並讓Facebook的影響力發揮到極致。這是封非常有趣的信函,有非常多令人興奮的構想。但對於想要從短時間內大賺一筆的投資者來說,信中缺少了一個重點,就是Facebook並未承諾會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

就像扎克伯格以往的作風一樣,這封信經過深思熟慮。扎克伯格沒有興趣出售Facebook股票,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事實上,如果不是為了遵守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的規定,Facebook很有可能仍然是私人企業。

總的來說,華爾街對Facebook股價說三道四是件無用的事情,扎克伯格手中持有Facebook 57%的投票權。這意味著一個簡單的事實,想要插手Facebook運營的投資者必須投簡歷到Facebook應聘,並且保証自己被錄用,還要努力工作進入董事會才行。做到這些好像也不夠,扎克伯格的決策權一家獨大,他不會有耐心在股東大會上聽取太多意見。

對於那些有興趣長期投資的人來說,完全找不到擔心Facebook股價的理由。扎克伯格在擔任CEO期間展現出來的才華已經表明他是個非常出色的領導者,知道如何領導一家公司茁壯成長。《炫公司》在評價Facebook的成功時列出了最重要的一條理由:扎克伯格總是對的。

從Facebook當前的發展規劃來看,在社交網絡的範疇內,它不出意外將穩居業內第一。Facebook的股價如果長期下滑,只會有一個原因,社交網絡被高估了。Facebook 啟動IPO之時,英國《衛報》網絡版的記者邁克爾?沃爾夫稱,Facebook IPO無疑是新一輪科技泡沫的象徵,而且它將促使這個泡沫進一步膨脹,目前的問題是,泡沫何時破裂?歷史上來看,投資者對科技股票的狂熱直接催生了世紀之交的科技泡沫。自1995年至2001年間,互聯網投機泡沫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的股票市場中泛起。當時,美國在線的估值曾一度數倍于時代華納,然而,建立在對科技類公司利潤基礎上的理性取代瘋狂的熱情之後,這些公司的估值暴跌。不過,這個故事好像不會再發生。

從1000億到181億的滑落

雅虎的謝幕

曾經,雅虎也是市值千億級的公司,現在,它的市值是181億美元,比巔峰時期縮水了近九成。

沒有雅虎,就沒有今天的互聯網,這幾乎是共識,直到2004年,它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從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間,雅虎的營業額從2000萬美元猛增至60億美元,增長了260倍。“注意力經濟”的威力大放光彩。而現在,雅虎的衰落給人上了現實的一課。雅虎有著看似無與倫比的資產:一個全球性網站,每月3億訪問者的流量;一些關鍵在線內容的領導者,如金融、體育、電子郵件,甚至新的搜索廣告市場,雅虎成功地在一個由谷歌主導的搜索廣告市場上贏得了廣告商的贊譽。

雅虎曾經佔據主導地位,它的主頁可以讓用戶通過這個熟悉的起點找到網頁上的其他資源。20世紀90年代,因為與目錄供應商簽署協議,雅虎成為一個廣告商可去的地方,在這裡廣告商尋找幫助他們創造豐厚利潤的網上消費者,雅虎也得以蓬勃發展。2001年5月,在一連串的失誤之後,雅虎請來前華納兄弟公司老板特里?塞梅爾為首席執行官,公司的方向開始發生變化。塞梅爾遵守信用,清理了雅虎臃腫的組織結構,並且把雅虎帶回到數年前的繁榮。到2003年中旬,塞梅爾神奇般地將雅虎的市值帶回到空前的高位,1270億美元!達到了2000年早期網絡風潮的顛峰。

但塞梅爾的大傳媒背景,最終適得其反,把雅虎及其文化推向另一個方向,把一間科技公司改造成了廣告公司。這種改變對雅虎來說,如果不是毀滅性的,最終也被証明是徒勞無功的。2004年,塞梅爾啟動了一個運作方案,在聖莫尼卡建立雅虎媒介,內容包括重量級的視頻網站。一位前雅虎高層說:“聖莫尼卡的運作是一個龐大而昂貴、令人分心的事,他們應該將精力集中到其他事情上,如搜索技術。”著名的硅谷創業元老保羅?格雷厄姆創立的公司在1998年被雅虎收購,他在雅虎工作期間發現這是一家沒有技術基因的企業。與永遠在尋找最優秀程序員的微軟、谷歌和Facebook相比,雅虎聚攏的是些二流程序員。而且由產品經理和設計師決定用戶使用的軟件將是什麼樣的,而程序員只是將他們的想法翻譯成代碼而已。從技術方面看,雅虎還沒有成熟便已經衰老。技術創新能否花錢買來呢?雅虎通過自己的實踐告訴投資者:不能。1994年花57億美元收購的Broadcast.com和1999年以35.7億美元購入的GeoCities先後被雅虎關閉。

從管理的角度看,近年雅虎管理層的重大決策往往對股東的錢包不利。微軟2008年曾嘗試以44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雅虎,不過被創始人楊致遠回絕。相比之下,今天雅虎的估值僅為170億美元。另一個失誤是巴茨失掉了雅虎中國優質資產“支付寶”,這是另一個故事,牽扯到商業道德等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不過,一家美國互聯網公司最優質的財產來自中國,這本身就是一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雅虎目前的股價在14美元上下徘徊,這多少說明,它的時代已經徹底過去了,它和美國在線一樣,是受創最嚴重的科技股。



(內容由新浪北京提供。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