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哲學 蓋茲、巴菲特奉行
2010-07-04 旺報 【本報訊】
「錢不是最重要的,即便你再有錢也不能因此享受到特殊待遇,」這是美國富二代們接受的「窮養」教育核心。愈來愈多人關注富二代教育問題,不少富二代不願活在父輩光芒之下,而是走出自己的路。
今年4月,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史丹福大學演講,對此做了很好的詮釋:「我告訴子女們,他們不會從我這兒得到財富……早在生兒育女前我就信奉『大多數財富都應該回饋社會』……愈早讓子女了解世界的不平等,愈早鼓勵子女到貧窮國家去接觸當地人,對孩子的成長愈有幫助。」
不少富二代在年少時都要打工或做義工,這種「窮養」教育方式讓他們知道財富積累的不易,明白工作首先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其次才是賺錢。
「股神」巴菲特長子霍華德現年54歲,沒有子承父業,32歲那年賣了祖父給他的股票,買了一台推土機,現在是伊利諾州的農夫。當年他按市價向父親租用了一家農場,嘗試協助貧農生產更多農作物。過去4年他更遠赴非洲,致力於一場對抗貧窮與饑餓的戰爭。他最雄心勃勃的計畫,是讓非洲農民能夠免費使用抗旱玉米生物科技。
巴菲特的么子彼特.巴菲特(Peter Buffett)也十分精采。今年51歲的他,28年來曾當過作曲家、製片人、演員、錄音師、獨立唱片公司老闆,還參與製作電視劇、電影。今年5月,彼特接受媒體訪問,談及其父非常反對溺愛孩子,曾說:「銜著銀湯匙出生的人,這把銀湯匙最後可能變成插在背上的『銀匕首』,使孩子深受其害,因為這樣的人容易產生權力感,而少有個人成就。」彼特說,他們小時候和其他孩子一樣,需要打零工掙錢;看電影時,父親也不買爆米花給他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