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7

【鉅亨網2009-10-27】道德審判巴菲特

道德審判巴菲特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第一財經日報)
2009 / 10 / 27 星期二 10:56

巴菲特,一個被中國媒體熱捧的名字:曾被冠以「股神」、「價值投資者」、「世界首富」、「慈善家」等各種稱號。近來,因為金融危機的後遺症,巴菲特又被不少人貶為 「道德破產者」。
  事情緣起於巴菲特的一貫主張,即與華爾街劃清界限。近日,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他又高調教訓起了華爾街,認為在如今企業盈利被不計後果的高風險投機活動嚴重侵蝕的時候,華爾街從業者的薪酬必須下調。

  他還表示,華爾街需要改變,有功者固然應獲獎勵,有過者亦應受到懲罰,賞罰須分明。華爾街不能永遠受到保護,在市場環境好的時候大賺鈔票,當市場環境壞的時候躲進政府懷裡,且為他們蓋好避風港。

  這樣的表態,巴菲特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巴菲特傳記作者羅傑·洛溫斯坦(Roger Lowenstein)在1995年出版的一書中就說:「華爾街的現代金融家們通過玩弄公眾的錢財來致富……巴菲特則獨善其身……實際上,他重新發現了純粹資本主義的藝術——一種冷酷但公平的遊戲。」

  但這種喋喋不休以聖人自居的姿態,被人逮住了漏洞,並責難他言不由衷:自己一方面鼓吹政府出錢穩定市場,大賺納稅人的錢,一方面又訓斥華爾街的人不該在行情不好時躲進政府懷裡。

  這種責難最具代表的是路透專欄撰稿人Rolfe Winkler。他在《道德破產的巴菲特》一文中指出,巴菲特的成功神話原來大都是虛構的。他的財富主要來源於納稅者。要不是政府出手營救他投資的一些企業(這也是巴菲特不遺餘力鼓吹的),巴菲特的投資基本上都得打水漂了。

  Winkler失望地表示,當年那個天真的14歲孩子,曾認為巴菲特是個高尚的人。現在發現他是個用納稅人的錢為自己謀利的道德破產者。

  《科學與財富》主編張志雄在《老狗熊玩不出新把戲》一文中認為,巴菲特當年在收購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過程中玩失蹤是故意的,原因是沒有達到他苛刻的收購條件。

  一位擁有無數「粉絲」的偶像級人物,突然被人發現並沒有那麼高尚,由此進入另一個極端,偶像被貶為「騙子」,並遭來各種譴責和批判。這樣的故事一直在上演。在筆者看來,問題不在巴菲特,而在「粉絲」本身的心態。

  一個靠價值投資、擁有大量財富,卻不喜歡張揚個性、生活方式保持低調,並踐行「簡單、傳統和節儉」原則,熱心慈善的人,總歸是值得尊敬的。但尊敬如果演化為「造神」運動,並認定他為市場正義的化身,是道德典範,其他都是邪惡的發源地,那麼,這種認識本身就是一種定位差錯。巴菲特首先是個投資者,是個商人,逐利和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他的第一本能。

  2008年年初,巴菲特提出為8000億美元市政債券提供再保險,有人認為,這是巴菲特為穩定金融危機作出的無私舉措,但在接受CNBC電視台採訪時,他坦率地說:「當我(在天國門口)遇見聖彼得時,我不會以此作為讓我進入天國的敲門磚,我們這麼做是為了賺錢……你要是拿出50億美元,就應該賺些利潤。」

  至於巴菲特把其大部分財富捐贈給慈善基金,以資助教育和醫療等事業,也沒必要捧得太高。按照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關於人類需求層次理論,一個社會人,有生理、安全、社會、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需求。巴菲特的舉動,不過是在滿足了前面需求之後,最終要達到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這不過是一個正常社會人的正常追求。

  不管是巴菲特的吹捧者還是貶損者,都不要忘記,在雲端和地獄之間,大多數是腳踏地球的正常人類。巴菲特只不過多一點冷靜和城府而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