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巴菲特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北美新浪) 2012-09-01 08:29 Blog談新聞 上則 下則
——巴菲特成功鐵三角之二
金學偉
[ 巴菲特“守舊”,可以幾十年在同一家餐廳用餐,認為既然它不錯,就沒必要冒險去找新的飯店。這和他的投資特別有準則,有定力,不為市場所惑,不趕時髦,不追潮流,不心無旁騖一樣…… ]
在巴菲特成功鐵三角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他常人無法企及的品性,尤其在下列3個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一、超強的賺錢慾望和樂在賺錢之中的天性。
賺錢似乎人人都想,但賺錢也是有境界之分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養家糊口而知道要努力賺錢的只是知之者,日子稍一好過,就會“松下”,很難成為富人。喜歡賺錢但更愛錢所帶來東西的,只是好之者,在通向財富的道路上,不是成為“中國移動”,就是從“正大”變成“松下”,也難以成為大富之人。唯有真正把賺錢作為樂趣所在的,才是樂之者,才會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成為真正的“日立”,再辛苦、再枯燥、有了再多的錢,也樂此不疲,全力以赴,把賺錢的事做到極致。
上蒼萬物,芸芸生,樂在賺錢之中是一種天性,有這種天性的人屈指可數,包括我們熟知的一些大師如彼得·林奇等,巴菲特卻是一個登峰造極者。他富甲天下,卻生活簡朴;他生命不止賺錢不輟,卻把99%的財富捐獻給慈善事業。他對賺錢的熱愛遠遠超過了對錢的熱愛,更超過對富人生活的熱愛。
中國的公募和私募基金經理中不乏巴菲特的信徒和模仿者,他們說巴菲特從不研究股市,因此他們也不需要研究股市。但是,巴菲特研究公司夜以繼日,每天目不停視,手不停揮,讀大量財報,研究大量公司。巴菲特光研究一家公司,就至少要研究它10年以上的財務報告,一項一項指標梳理核對,檢驗其經營業績的真實性、可靠性,在會計執行中是保守還是激進,以及經營狀況的變動。他的投資法則,決定了他的投資過程是艱苦繁重的披沙金過程,沒有樂在其中的精神難以為繼。
當巴菲特披沙金耕耘不輟時,那些巴菲特的信徒們在幹什麼?在五大洲、四大洋;在娛樂消費場所;在觥籌交錯之中;在與上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董秘的勾兌中;在和同道互相傳遞某某公司的信息或是傳播政治的、社會的、黃色、黑色、白色段子中……他們缺少巴菲特的品質,他們只是錯把巴菲特當成了輕鬆賺錢的榜樣,以為他就是買進“好公司”甚至低市盈率股票,然後等待時間玫瑰的綻放,甚至也不用再管股價高低,一夜歡愉,百年相守就行了。
不同的賺錢境界決定了不同的工作態度,也決定了你所能達到的高度。
二、無與倫比的認識自己、定位自己、把握自己能力。
人生最難的事情有三:一是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長在何處,短在何方。二是遵從自己,返璞歸真,以一種最簡單、最適合自己,又能取得最大效果的方式行事,將自己的天然稟賦、天生愛好、人性的優點和長處發揮到極致。三是把握自己,持之以恆,一以貫之地實行下去。
這三件事巴菲特全都做到了。他的商業模式其實就是他天然稟賦與天生愛好的完美結合,是一種純粹的內在驅動型,而非外部適應型模式。
巴菲特從小就有做生意和做股票的雙重愛好與天賦。他5歲就在路邊擺攤向人們兜售口香糖,後來又改到繁華市區賣檸檬汁。稍大後帶領小伙伴撿拾大款們用過的高爾夫球,轉手倒賣。中學時又將彈子球遊戲機出租給理髮店老闆,撈取外快。7歲時,他對股票有了興趣,課余時間常去圖書館翻股票資料,11歲買了人生第一隻股票。他還對數字有濃厚的興趣,認為數字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東西,有時會白天和小伙伴站在路邊玩記汽車牌號遊戲,晚上在燈下玩一人報城市名稱,一人背城市人口遊戲。
長大後的巴菲特,完全遵從了這些天賦和天性。他先是攻讀財務和管理,後轉讀經濟學,取得學位後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拜師於格雷厄姆。成為職業投資人後,他沒有像其他大師那樣,做一個單純的股票投資家,而是在股票投資獲得豐碩成果後,就進入實體領域,收購了一家已在下坡路上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奠定了他實體與股票兩棲作戰的基礎。
由此開始,巴菲特完成了一個最重要的人生定位:既不做單純的股票金融投資家,也不做純粹的實業家,而是做一個地地道道的資本家。他做股票金融投資,也做實業投資。他做實業投資,不是為了打造某個業王國,像那些地地道道的實業家或工商業家那樣,也不會像他們這樣派出自己的團隊,或對公司經營管理進行干預,而是“你幹事,我賺錢”,將自己嚴格定義在一個投資人的角色上。
也許,做一個單純的股票投資家,巴菲特並不具備超一流水準——看看他的模仿者,我們就可知道,這樣做只能取得二流結果。
做一個實業家巴菲特也不具備一流水準。因為將實業做到極致,需要業理想和抱負,也要有執與順時應變相結合、理性與“魄性”(激情和必要時敢賭)相結合的個性。而巴菲特並沒有業理想和抱負,其個性也是理性、執有余,應變與魄性不足——人性的優點和缺點總是體現在同一個方面,造物主給你這方面的優點太突出,他一定會讓你在這方面的弱點也變得更突出,他念茲在茲的只是用最可靠的方式,穩當而持續地賺到錢。因此,做一個工商業家,他也很難取得洛克菲勒、傑克·韋爾奇等人取得過的成就。
但是,巴菲特將兩個非一流水準通過一個商業模式,完美結合起來,卻成就了一個超一流大師的傳奇。這是巴菲特最厲害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成功——人的成功。世上能真正認識自己的人很少;認識又能遵從自己的人更少;成功之後還能始終把握好自己的人更是鳳毛麟角。更多的倒是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尤其成功後就高人一籌,事事都要君臨一下的人。多少聰明人、能人、成功人士,就是在這3個環節上先後倒下的。而能同時做到這3點的,無論在哪個領域,都堪稱“天人”。
能否成功定位自己,決定了一個人能否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和優勢,並將它們發揮到極致。就像俗話說的,驢學馬拉屎,不管怎麼學,拉出來的肯定是驢糞,不會是馬屎。動物,只有在向同類學習中,才能獲得覓食、生存、自我防衛本領。因此,學習巴菲特,首先要學的就是這一點,如果因為巴菲特的成功就去模仿巴菲特,這是找不到自己的表現,也是人生最大的愚蠢。
三、一以貫之的品質。
“一致性法則”是最高的成功法則。從較低層次講,是系統內部的各個環節是否具有一致性,比如股票投資方面的理念、方法、指標、標準、行為、策略是否具有一致性。從更高層次講是這些理念和方法是否和你的品質具有一致性,能否一以貫之地體現在你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
在這一點上,巴菲特也是做到了極致的。
他的商業模式和他的天然稟賦具有完整的一致性。
構成這一模式的三大核心理念也具有完整的一致性,缺少任何一環,都不可能取得現在這樣巨大的成就。
巴菲特的投資法則和他的商業模式具有嚴密的一致性,也是由現金流、私人價格、長期復合增長3個關鍵詞組成。
他靠大量的財務數字,而非消息、新聞、宏觀經濟、主觀判斷來取捨公司,這和他從小就認為數字是一種有趣的東西具有一致性,盡管他的數學成績並不優秀。
他對複利有超強的信念和執的追求。貫穿在公司利潤分配上,他堅持幾十年不分紅,目的就是充分利用長期複利,創造出更高的復合收益。貫穿在投資上,他將不虧錢作為第一戒律,因為今年賺100,明年虧30%,2年合計只賺40%;而今年賺20%,明年也賺20%,合計就是44%。4%的差距,40年累計下來就要多出3.8倍的投資收益!貫穿在公司選擇上,他只投資能長期穩定盈利的公司,不喜歡連續幾年大增長後就會來一個大幅下降和虧損的公司,因為長期累積下來,後者的復合增長率一定低於前者。貫穿在生活中,他一輛車可開上十來年,原因是花2萬美元買一輛車,10年後將一錢不值,而投資在股票上或許會變成10萬美元。一個擁有數百億美元的富豪,連2萬元的利滾利都要算一下,這與其說是一種理念,不如說是一種本能和天性!
巴菲特節儉,他的生活標準甚至比中階級還低,這和他以最低的成本管理一家龐大的資本王國如出一轍。
巴菲特“吝嗇”,這和他在投資與商業談判中斤斤計較,總是力爭以最低價格買進最合適的資一樣。
巴菲特“守舊”,可以幾十年在同一家餐廳用餐,認為既然它不錯,就沒必要冒險去找新的飯店。這和他的投資特別有準則,有定力,不為市場所惑,不趕時髦,不追潮流,不心無旁騖一樣……
這種一以貫之的行為和處事態度,說明有許多被我們稱為理念或策略的東西,在巴菲特那裏,其實並不是理念和策略,而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和從小養成的品質。沒有這樣的天性和品質,哪怕花一輩子去學習也未必學得像。沒有這樣的天性和品質,哪怕把巴菲特的模式原樣搬過來,給予同樣的條件,最多也只能取得比一般投資人稍多一點的優勢,而無法成為巴菲特,甚至無法取得他1%的成就。
你的投資理念和方式是否與你的性格和品質具有一致性,決定你能在這條路上走多遠。因為許多事只有“不這樣做就難受”的人才會做得最好,走得最遠。靠努力去做的,不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就是“既行之,亦不遠”。
巴菲特,信徒滿天下,知者有幾人?
(未完待續。作者為金證導航技術暨運營總監,郵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