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父親博愛 將與中國展開更多慈善合作 巴菲特之子繼承「創新」
[2013-10-14]
天生富貴,在美國被稱為「含著銀湯匙出生」。身為全球第二富豪,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幼子,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毫無選擇地被打上「富二代」的烙印。但是彼得從父親那裏繼承的,卻不是萬貫家財,而是比財富更寶貴的東西——創新的基因與獨立奮鬥的精神。
本報記者劉茁新報道
彼得.巴菲特近日在南加州接受本報專訪,暢談對慈善事業的熱忱及對中國社會的觀察。他指中國是個有歷史的國家,中國人需從歷史文化中傳承民族的精華,正如他,從其父的傳奇人生中學習到創新與博愛。他還表示,未來時間將到中國做更多的考察與交流,並將與中國的相關機構展開更多的慈善合作。
非凡的出身 平凡的生活
初見彼得,他身穿一件灰色的外衣、牛仔褲,舉止溫和內斂,非常符合他作為音樂家的藝術氣質。其實除去富爸爸的光環,彼得本身就很「大腕」。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是一個成功的音樂家與作曲家,獲得過艾美獎(Emmy Awards),曾經為著名的電影《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編曲。他後來著書立說,一舉成為紐約時報的最暢銷書作家。而現在中國人對他更為不陌生,他在中國推出中文版本的書「做你自己」(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Find Your Own Path to Fulfillment),受到中美許多政商名流推薦,一時大熱。
盛名之下,彼得依舊是一個堅持做自己的樸實音樂家。他開玩笑說,在今年到中國之前,他還不知道自己是「富二代」。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稱謂。人們對他的富爸爸充滿好奇。他卻從來沒有感覺到父親的財富對他生活產生影響。
彼得回憶說,他與他的哥哥、姐姐及父母生活在內布拉斯加州一個叫做奧馬哈(Omaha)的城市,在平靜幸福的生活中長大。一直到11歲時,他偶有次在城市的報紙上看他父親的名字,開始隱約感覺父親是一個名人。然而這對彼得一家人的生活並沒有影響,他還是照樣去上學,還是與同樣的朋友們來往。確切地說,他到了20歲以後,才真正瞭解到老巴菲特在全球金融業中的地位。
但彼得說,父親的出名,從來沒有給他們帶來壓力。父親每天回家吃晚飯,他從來不在家中談論任何與工作有關的事。更為可貴的是,老巴菲特從來沒有為彼得及其他子女規定事業走向,只是鼓勵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彼得強調,他父親的成功,也是體現了這一點。父親喜歡的不是金錢,而是投資行業,他一直都在做他自己喜歡的事,只是他的成功為他帶來了無盡的財富而已。
做富人滋味究竟如何?父親當時榮登全球富豪榜時,彼得說曾經與母親看著那份名單大笑。因為有許多的故事出來,將他們一家人編入了所謂的富人行列,人們用既定的富豪模式來想像他們。雖然財富源源不斷地進來,父母並沒有買車置房,擺富人的譜。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他們是誰,同過去一樣過著一如既往的生活。
傳承創新與慈善
話說,彼得在父母開放式的教育之下,隨心所慾地選擇了自己的事業。賦有音樂才能的他,在大學三年級時得到祖父一筆9萬美元的遺產,他即下定決心,從斯坦福大學退學,買了一個二手車,建了一個小工作室,開始獨立音樂人的職業生涯。現在彼得自己的公司就叫做「獨立音樂」,充分體現了他獨闖天下的雄心。但是他非常感謝父親支持他做音樂的選擇。在這一行中,他沒有因為是巴菲特的兒子而受到不同的禮遇,全憑自己嶄露頭角。
在音樂方面的成就,已經足以使彼得高忱無憂,安心在他的別墅內,做一個不問世事的音樂家。然而彼得又開始寫書,到世界各地做慈善,展開人生中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旅程。對這樣跨行業的舉動,彼得笑言:「我喜歡嘗試不一樣的東西,可能是從父輩繼承了創新的基因」。彼得的書「做你自己」被翻譯成世界上13種文字,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比爾蓋茲等都為之寫了極其讚譽的書評。近來,老巴菲特將絕大部分財產,捐給了比爾蓋茲基金會,而給其三個子女每人1000萬做慈善基金。彼得的「諾沃基金會」未來將可達到10億元。彼得說,他祖父是國會議員,關心公益事業,他的母親也是女權主義者,家族世代都有關注公眾事務的傳統。他現在開始在父親的鼓勵下做慈善,可說是水到渠成的事。
他說,自他的書以中文版在中國發行後,他開始對這古老的國家有了新的認識。他觀察到現在中國人變得富有,他們試圖在有錢之後,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向。對印地安歷史深有研究的彼得表示,印第安文化中,有許多精華,給他創作的靈感。中國也是一樣,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深沉的文化藝術財富取之不盡,中國人完全不用模仿其他國家,而應深入自己的歷史當中,尋找精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