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沃西默:和平夢想靠工業完成
財匯資訊提供,摘自:中國證券報
2008 / 04 / 12 星期六 09:31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一個沒有學歷的從廚房裡走出來的小作坊主,卻成為飛機零部件供應商,不但如此,甚至提出了「工業換和平」的宏偉計劃,想拯救整個阿拉伯世界。如果說這是史蒂夫·沃西默(Stef Wertheimer)的奮鬥史,倒不如說這是他在實踐自己終身對和平的信念。
廚房起家
沃西默1926年出生於德國,11歲時舉家從納粹德國遷往以色列。沒有上過大學的他難以找到工作,就開始給1948年以色列獨立戰爭前的猶太地下組織製造武器,並在帕爾馬奇的一個部隊服役。4年後,他開始在自家廚房裡建立了一個小作坊,製作一些小的工業工具,用摩托車送貨。
「那時候沒有工作,到處是農場,我決定做點自己的事情。」沃西默回憶道。1967年當法國開始對以色列進行武器禁運的時候,政府開始請沃西默創立的伊斯卡金屬工具公司來製作以色列戰鬥噴氣機的葉片。
伊斯卡金屬工具公司目前已經成為在亞洲和歐洲65個國家擁有辦事處和工廠、99%產品外銷的大型集團,擁有該領域從新金屬合金研發到工具設計等眾多細分環節的3000多項專利。伊斯卡生產的先進金屬工具,被用來製造飛機引擎、汽車零部件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2006年5月,巴菲特以40億美元買下伊斯卡金屬工具公司80%股份,成為被「股神」控股的首家海外公司。
「沃西默的馬歇爾計劃」
上世紀80年代,沃西默在以色列國會工作了四年。他曾經試圖說服政府投入更多的工業發展資金,但獲得的感受是:工業和創業比政府和政治更能實現他的抱負。「什麼能製造和平?答案是工作。」沃西默說。他決定自己動手幹。
80年代初,史蒂夫從以色列議會短暫的從政生涯中退隱。1982年,沃西默將伊斯卡的工廠搬到了以色列北部靠近黎巴嫩邊境的荒蕪地帶——特芬,奠定了日後特芬工業園的基礎。
20年的精心耕耘後,史蒂夫總結出一個「特芬模式」:發達的出口工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為工人和他們的家庭提供高水準的生活、文化、和平共處。事實上,近20年來,沃西默在以色列建立了好幾個工業園,並在土耳其和約旦建有園區。
以色列前經濟部長戴維·魯賓說:「沃西默投資的工業園或許是整個以色列企業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私人企業。沒有用政府的一分錢,他高瞻遠矚地建立起了一個高效、贏利、獨立的社會。」
2004年,沃西默宣佈,計劃在以色列、土耳其、埃及、約旦和巴控區近9000萬人的中東地區建立100個工業園,該計劃也被稱為「沃西默的馬歇爾計劃」。他設想依托工業園在中東地區提供培訓、增加就業、緩減貧困和增加人均收入,工業園將成為聯結地區合作的橋樑,吸引公私部門加入園區建設和投資。
「我相信,工業發展意味著工作機會,而工作機會將會帶來和平。我主要的努力是教育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投入到高質量的工業中去,這是我過去50年來的主要工作。」沃西默說。
結緣巴菲特
沃西默有自己一套風格和管理辦法,即使在黎以爆發衝突的時候,他也從未改變自己的「德裔猶太人」的本色。那時以色列北部時常遭到火箭襲擊,特芬上空也時常拉響警報,而沃西默卻仍然每天開著他的雷克薩斯車堅持上班,工廠生產一切照舊。
如今的伊斯卡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分公司,員工超過6000人,公司也從普通的刀片生產商漸變成飛機渦輪片供應商,沃西默也成為以色列著名工業家。但是考慮到跨代傳承和大家族企業的所有權問題以及公司的未來,沃西默家族選擇了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
伊斯卡取得的巨大成功,也使沃西默成為「股神」巴菲特的座上賓。2006年5月,巴菲特以40億美元買下伊斯卡80%股份的消息佔據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2007年10月,巴菲特出人意料地現身中國大連,聞風而來的大群記者開始猜測巴菲特此行的動機,結果他此行正是為他的投資公司伯克希爾「最得意的買賣」—— 伊斯卡金屬工具公司的中國工廠開業助陣。
巴菲特特意為沃西默家族留了20%的股權,希望這個家族留在伊斯卡,完全保持原有的管理層和管理風格。「做你想做的事情,這看起來應該能行。」
不同於猶太文化的重商主義傳統,沃西默鼓吹傳統工業,特別是力圖喚起年輕人對傳統工業的興趣。自己沒有拿到大學文憑,卻極其重視教育和藝術,重視工業園的文化氛圍。
而對於沃西默來說,巴菲特的投資意味著它的企業已經不再只是一個本地企業,可以讓他更好的實現他的和平夢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