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13

【上海證券報2006-9-13】彼得林區與巴菲特的不同

《戰勝華爾街》
2006年09月13日 10:56:09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型大小 】 【我要列印】 【我要糾錯
【Email推薦:

免費訂手機版
———讀彼得·林奇的《戰勝華爾街》
據統計,美國基金經理管理1隻基金的平均時間為5年,而我國歷任基金經理的平均“壽命”只有18個月,以至有人巧改清人的名詩,以“基金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天”描摹我國基金經理的生存現狀。相比之下,“早生華發”的彼得·林奇,管理美國最大的共同基金麥哲倫長達13年,堪稱基金經理的“壽星”了。更厲害的是,被美國《時代》周刊稱為“第一理財家”的彼得·林奇所統領的基金,年平均復利報酬率達29%。他的“長壽”秘訣、制勝之道何在?且讓我們一起重溫他的基金之旅———《戰勝華爾街》。
經驗之談
《戰勝華爾街》是彼得·林奇的經驗之談,沒有空洞的說教,沒有深奧的理論。身為基金經理,他卻沒有大談投資如何高深、神秘,沒有勸告大家務必購買基金,反而開門見山地說“人人都該買股票”,並列舉了中學生投資組合如何超越99%的基金業績而創造的“聖·安吉利斯奇跡”;一萬個民間投資俱樂部的投資業績如何戰勝華爾街四分之三的共同基金等。
林奇的基金之旅,從1977到1990年可分為早、中、晚期三個階段。
早期 在麥哲倫轉為封閉基金的4年裏,沒有新客戶和高比例的贖回,迫使林奇不斷找新股換舊股,保持了很高的換手率,他因此熟悉了大量的公司和行業,為以後管理百億基金做好了準備。他最重要的收穫,是懂得了自己做研究的價值。主要教訓是:“提早放棄好股票,正應了‘拔苗助長’的格言”,由此他深刻認識到盯住那些越來越有吸引力的公司的重要性。這對熱衷於“波段操作”有吸引力公司的國內基金經理來說,是不是一貼清醒劑呢!
中期 隨著基金重新開放,林奇越來越成為一個有耐心的投資者,基金年換手率下降了三分之二。這裏,需要特別提出兩個對國內基金頗有借鑒作用的做法:一是忠實公司獨特的研究機制,它一改由基金經理挑選分析人員推薦的股票,將研究工作交分析人員去完成的傳統做法,讓所有的基金經理各負其責,獨立研究,並對其結果負責。二是麥哲倫賦予林奇買賣決策的自由度。沒有人老盯著林奇的一舉一動,也沒有每周排名的騷擾,他只需要面對每年一次的成績評估,其餘時間全部用來獨立決策。
晚期 麥哲倫的規模一路飆升到百億之巨。恰在此時林奇遭遇1987年股災。對基金而言,主要教訓是滿倉的風險:股災發生時要應付潮水般的恐慌贖回,本來應該買進的時侯卻被迫賣出。林奇由此總結出永遠保持10%現金的基本原則。
我國一些基金曾在汽車等周期性股票先是賺了大錢然後又栽了大跟頭,如果他們好好拜讀《戰勝華爾街》,也許會少交那么多學費。林奇說:“迴圈型股票的特點是:在這場遊戲中呆的時間太長了,最終會吃掉你全部的利潤。”、“在市盈率很低的時候,買進收益已經增長了幾年的迴圈型股票,是短期內把你的錢減少一半的有效辦法。”、“炒迴圈型股票的實質是預期遊戲,卻使得在這些股票身上賺錢越發困難。最大的危險就在於買得太早,然後又懶得去賣。”
制勝之道
有人把林奇稱為“撬動華爾街的人”,他戰勝華爾街之道,我把它歸納為“八字訣”:
1、勤奮。林奇的選股方法是“藝術、科學加上跑腿”,他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3個小時,每年行程10多萬公里,連午餐都安排與公司洽談。他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說,他成功的秘訣是“每年要訪問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閱讀700份年度報告”。
2、常識。林奇不相信技術分析和股市預測,只相信生活常識。林奇第一準則:決不投資於任何你畫不出來的東西;林奇第八準則:如果你愛上這家商店,多半會愛上它的股票。林奇最喜歡的投資靈感來源是伯林頓商廈。他帶領三個女兒去選購聖誕禮物,發現“美容小店”投資機會的故事,是林奇利用常識選股的生動寫照。
3、靈活。林奇的風格就是沒有風格,選股靈活多變,他說:“我從來就沒有全面的戰略,完全是經驗主義,像受過訓練的警犬一樣嗅來嗅去”,總可以找到被低估的股票。他在麥哲倫選擇的股票主要有5種:“中、小規模成長型公司,前景有所改善的公司,被低估的迴圈型公司,高收益和分紅增長的公司和企業真實資產被市場低估的公司。”此外,外國股票還在基金中佔有相當的比例。
4、信念。林奇在本書導言中說:“不論你使用什么方法選股或挑選股票投資基金,最終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一種能力,即不理睬環境的壓力而堅持到投資成功的能力;決定選股人命運的不是頭腦而是耐力。”他還說:“堅守信念跟選股不應該相提並論,但後者的成功依賴前者。” 1987年遭遇股市危機,基金市值大幅縮水,但最終反敗為勝,林奇靠的就是堅定的信念。
與巴菲特的不同
林奇與巴菲特有許多相同之處,例如:都是格雷厄姆的擁躉者,他們的方法都是價值投資的一個重要分支;都專注公司分析,拋棄技術分析,忽略宏觀分析;都注重常識,只投資自己熟悉的公司,注重上市公司調研;都偏好競爭不激烈的公司、持續增長的公司,避開熱門行業;都強調安全邊際原則,要求買進價格低估或合理;都強調堅持長期投資,耐心比頭腦更重要;都對金融衍生品持批評態度等。
但他們不同之處也非常突出:
1、林奇雖然也專注公司分析,但因為管理共同基金,角色定位沒有巴菲特來得徹底,“股票”的色彩若隱若現;巴菲特則完全從企業所有者的角度投資(短期套利除外)。
2、林奇是共同基金中分散投資的卓越代表,他分散投資與共同基金的規則有關,也和自己的超常勤奮有關;巴菲特是集中投資的卓越代表,研究和投資的公司比較集中。
3、林奇的選股比較靈活,各種類型的股票都可以考慮;巴菲特選股集中在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傑出企業,即具有特許權和護城河的優秀公司。
4、林奇喜歡頻繁地做小的決定,認為每次只做小決定,即使犯錯也無關痛癢;巴菲特喜歡一年只做幾個大的決定,認為少決策、少犯錯。
5、林奇雖然也主張長期投資,但習慣一次買一批公司,然後很快淘汰掉表現不好的公司,每年的換手率超過100%,林奇的後悔清單中,一長串都是好公司賣得太早;巴菲特的持股長期而穩定,少數核心企業甚至被列為永久持股。
6、林奇是現代投資的代表,進取、繁復、靈活、分散、變化,追求資本的快速增值,投資的初衷和本質有所異化;巴菲特是傳統投資的代表,穩健、簡單、樸素、集中、持久,追求投資和生活方式的完美融合,符合投資的初衷和本質。
7、林奇是“四大天王”,是張學友;巴菲特是“三高”,是帕瓦羅蒂。
1990年林奇激流勇退,宣佈退休。但他的投資哲學在全球廣泛傳播,對基金經理和投資大眾影響深遠。值得注意的是,林奇退休後,他的投資方法日益向巴菲特靠攏,他在享受著親情的同時,也享受著獨立投資的快樂。也許,只有內在衝動、沒有外在壓力的投資者,才有可能夜夜安枕、樂在其中,達到投資的最高境界。(陳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