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1

【北京新浪網2006-09-01】巴菲特讚譽傑克威爾許:「有了《致勝之道》,再不需要其它管理著作了」

中國電子商務:穿透商業世界的人性北京新浪網 (2006/09/01 01:35)
【中國電子商務】 簡單樸素的信念很容易接受。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幾十年如一日、於細微之處堅守和貫徹這些常識

穿透商業世界的人性
王育琨@文
今天日益深入的全球化,正逐漸把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國家、不同區域的人們融合到一個體系中來。人們“好惡相喻、痛癢相關”。在這樣的背景下,於細微之處求索人,就可以求索商業世界。
商業從“琢磨人”開始
一個12歲的少年,沒錢讀書,就到舅舅的小雜貨鋪里幫工。那時他沒有說話的資格,只能在舅舅迎來送往之時,一點點地品味客人的身分、喜好、關系和性格。漸漸地品人上了癮,以至於一個生人走過,他很快就能抓住一個人的心理特征和需求。琢磨人,竟琢磨出了商業的味道。
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學徒工成了華人第一商李嘉誠。他以“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為人生哲學,深知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需要徹底的尊重。碰到晚一輩的鄧質方、寧高寧等,也都是“質方兄”、“高寧兄” 一類的稱謂。他知道每一次跟人打交道,都是一次口碑的傳播。一種根深蒂固的謙和,為他賺得了無數好名聲,更把他的事業置於巨大的無窮性之中。而他之所以能夠幾十年保持如日中天的勢頭,琢磨人與卡准人的心理,舉足輕重。
更早些時候,一個美國人也為賺取每一分錢而忙碌著。學齡前就起得很早擠牛奶,7、8歲就開始給訂戶送報紙雜志,還賣過每份賺5分錢的雜志。從讀高中起,他就靠自己賺錢買衣服了。進大學後,他增加了幾條送報路線,還雇佣了幾個人幫忙。當緊巴巴地讀完大學時,曾計劃讀金融研究生,但左右盤算自己的錢不夠開支,只好放棄,就在鎮上開了一家小雜貨鋪。從開張第一天起,他“決不亂花一分錢”的態度就轉變成了小雜貨鋪的鋪規:為客戶節約每一個銅板。
這個人就是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山姆對他的經營原則有著深刻的熱愛。他成功後很慶幸自己起步時的艱難:“要是我們有充足的資金,或者要是我們成為一家大公司的子公司──這是我曾經想這樣做的──我們也許甚至不會打算在小城鎮開設商店。結果就會失去在這些小城鎮獲得的商業機會。”一個成功的小鎮街角雜貨店的要義,是能敏銳捕捉周邊人群的些微需要差異,并且下力氣“為顧客節省每一個銅板”。這個原則看上去沒有什麼驚人的東西隱匿其間,而山姆﹒沃爾頓卻堅信,這是商業的根本。簡單樸素的信念很容易接受。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幾十年如一日、於細微之處堅守和貫徹這些常識。實干家的操守與道行,是在人生困惑、挫折與勝利交替中的一次次升華而凝聚成的一種恆定精神,而不是把許多理論抄過來就成的。
琢磨人的基本需求,并想方設法去滿足它,這就抓住了商業思想的精髓。而今頻頻亮相於媒體的商業領袖們,與街頭小販一樣,不過是個商人。大公司同樣面臨小商人所必須要面對的那些挑戰,比如吸引什麼樣的顧客、如何把他們吸引進來、提供哪些商品、如何標價、購買哪些原材料以及應該為此支付多少錢、請什麼樣的人、營造什麼樣的氛圍以及如何營造這種氣氛□當我們打開視野,關注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國家客戶的時候,會發現所有公司所考慮的問題原來都是一致的,即以什麼方式帶來更高性價比的商品和服務。
母親給的“人性課”
一個美國小男孩從小得了口吃症,引來不少笑話。口吃我們常見。每當口吃者調動起全身的能量,罄盡全身的力氣表達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名詞卻不成,被人嘲笑的尷尬與憋得喘不過氣來交互作用,到頭來是心灰意冷。在無助的兒童時代,往往有痛不欲生的感覺。可是這個小孩的母親居然能為這樣一個令人很難堪的習慣,找到一個完美的解釋:“這是因為你太聰明了。沒有任何一個人的舌頭可以跟得上你這樣聰明的腦袋瓜。”多麼智慧的母親!這個男孩從來就沒有對自己的口吃有過絲毫的憂慮或難堪。任何一個弱點都可能有一個光點與它伴行。這樣一種自覺意識,使他很早就具有了領袖氣質。
這個男孩喜歡打棒球。一次本可取勝的冰球比賽卻遭受敗績,他沮喪之極,憤怒地將球棒摔向場地邊。他的母親卻在眾目睽睽之下,走上前去一把揪住他的衣領,大聲吼道:“你這個窩囊廢!如果你不知道失敗是什麼,你就永遠都不會知道怎樣才能獲得成功!如果你不能接受失敗,你就不要來參加比賽!”母親的當頭棒喝,使小男孩猛醒:要勝利首先要有接受失敗的勇氣。人們往往會躲避和忌口失敗,而實際上失敗給你的東西遠遠大於成功。男孩在後來的商業生涯中,坦然接受失敗,并從每一次的失敗中收獲更多在成功中不曾收獲的東西,以豐富他作為世界級商業領袖的寶藏。
這個小男孩就是杰克﹒韋爾奇。母親給與的人性課,在杰克﹒韋爾奇成人以後得到了盡情地發揮。據此他創造了GE的輝煌并成為世界最具思想力的商業領袖之一,而且還創作了《贏》,并且贏得了沃倫﹒巴菲特贊譽:“有了《贏》,再不需要其它管理著作了”。韋爾奇傾力所著的不是一般理論,他是在觸摸現代商業的工作語言。當商業回歸到人的本性之開掘與梳理上來的時候,商業便獲得了新的意義。
穿透現代商業的語言
當年韋爾奇以800萬美元的版稅出版自傳時,曾經宣告,他這一生不再寫書。但2004年6月韋爾奇的中國巡講,卻成為他改變本意的重要機緣之一。那回兒,經營大師品嘗到了市場魔方扭曲與變形的可怕。一開始他就被商業炒作籠罩著,每一個花了大價錢的中國人,都不滿足於聽一些日常的哲理。尤其是那些花了更大價錢得以登台跟他對話的人,沒法靜下心來傾聽一個“過來人”的肺腑之言,拋出了一個個精心准備的問題。韋爾奇則以不變應萬變,不厭其煩地強調著他視若珍寶的那些常識。他固執地與中國的聽眾分享這些構成美國商人傳統精神最簡單最本源的一些東西:強烈的使命感、切實的價值觀、正直坦誠、活力曲線、對每個人的尊重,等等。
韋爾奇的努力沒有獲得企業家的認同,卻把草根的淚水給催了出來。一次一位年輕女性站起來,流著眼淚說,“我們這些在基層工作的人們有非常多的想法。但很多人甚至想都不敢想把他們講出來,除非自己成為老板。在只有老板才有發言權的情況下,又有哪個商業人士能夠實踐坦誠精神和推行區別考評制度呢?”韋爾奇發現,這個帶點情緒化的感受具有普遍性。在他訪問的所有國家里,人們對這個話題都有類似的憂慮和關切。正是通過全球的巡講,韋爾奇發現他的許多商業概念被嚴重曲解了。曲解已經嚴重到這樣的程度,他不得不重新寫一本書來詮釋他的商業理念。
深刻的東西,一定是簡單的。在韋爾奇看來,把管理基礎的三個重要原則(使命感與價值觀、坦誠精神以及區別考評制度)都能貫穿起來的是他的這樣一個信仰:“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想得到發言權和尊嚴,而且應當得到。”對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韋爾奇卻從人性的角度,解讀出新的意蘊。
坦誠這個詞,韋爾奇在GE足足講了20多年,可是直到退休以後,他才意識到自己低估了“坦誠精神”的罕見程度,以至於他想宣告:“缺乏坦誠是商業生活中最卑劣的祕密!” 一切都包含在這句話中了。比一般性的欺詐更為讓人不安的是,人們不愿意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韋爾奇發現了真正的壞消息:坦誠精神雖然是取勝的關鍵因素,但要給任何一個組織灌輸這種精神,都是一項艱難而費時的工作。在中國當下的語境里,如果有個人(不是老板),果真在公司中以普及坦誠精神為己任,活力四射,甚至夸張地把這種精神展現出來,那麼這個人會很快成為“刺頭”,從而失去在組織中的位置。就是老板本人有這種坦誠的熱情,也會因為坦誠精神的普及,培養了太多自以為是的人,而深深動搖公司穩定的根基。
韋爾奇是一個高度,從人性透視了經營管理。而《財富》最新專題“對韋爾奇說不”,只是抓住一些時新的名詞糾纏,沒有抓住韋爾奇所憑借的人性力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