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周〉親子理財家 巴菲特為啥捐款?
理財周刊提供
2007 / 05 / 31 星期四 16:00
副標:強調「競爭」和「平等」
※主張個人能力致富
零用錢是大家用來訓練孩童最常見的工具,在孩子還是很小時候,父母就開始每星期給個幾十塊錢。然而孩子對零用金經常的疑問為「這筆零用錢,我可以愛怎麼用就怎麼用嗎?」此時,依據美國親子與理財專業權威的Joline Godfrey認為,父母最好的回答應是:「這筆是你學習管理錢的零用金。你要用這筆錢練習如何聰明消費和儲蓄。」
為明確傳達重要的訊息,具體的做法可在家中的架子上放置三個罐子,分別貼上小孩的名字:「小毛的儲蓄」、「小毛可以花的錢」、「小毛的公益捐款」。當子女還小的時候,各三分之一分配公式是最好的。如此就可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消費和儲蓄習慣。
從Joline Godfrey所述的零用金使用方法,讓我們瞭解到西方對小孩的理財教育,除了我們所熟悉的儲蓄、不要亂花錢外,更包含對社會的公益捐款,孩子即使錢不多,但是慈善活動習慣的養成,可以使得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人群和他們自身以外的事物有所認知、具有同情心,同時掌握自身生命更深層的目標,而不是只會累積資產和對名牌時尚的消費。
在東方世界,其實我們老祖先對於累積財富和自身德行的修養,也有一番的先知卓見。周朝時,有個人叫陶答子,他在陶城做官3年,名聲並不怎麼樣,但他的家產卻翻了3倍。他的妻子說:「沒有能力而做大官,這是禍害;沒有功勞而家昌盛,這是積災。現在你只貪求富貴越來越多。我聽說南山有玄豹,在霧雨中隱藏7天而不下來覓食,為什麼呢?它是想潤澤皮毛長成斑紋,為的是能夠隱藏自己躲避禍害。豬不擇食長得肥壯了,就會被殺掉。現在你不修德而家越來越富有,災禍就要到了。」陶答子沒有聽妻子的話,反而將其趕出家門。結果僅過了一年,陶答子就因事被處以死刑了。這就是「無德而不得,失德而散盡」的道理。故事中的修德,在西方世界中,即可視為慈善活動實踐的呈現,因此,外國人在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中,注重捐款用於慈善用途的做法,即是財富追求和個人品德修養並重的表現。
捐款於慈善用途,除可視為自身品德的培養外,避免把過多的財富遺留給子孫也有非凡的影響。例如,華倫.巴菲特從來沒有考慮過把億萬財產留給子女。他在《財富》雜誌上表示:「在這個每個人都渴望成為精英的社會……百萬家產將使這一競爭變得不公平,我們應該努力保持機會平等。」這句話的核心是「競爭」和「平等」。早在2001年,巴菲特就表達過類似的看法。
2001年,奉行「新保守主義」的小布希上台,削減福利開支,準備逐步取消遺產稅。方案一提出,比爾.蓋茲的父親聯合索羅斯、大衛.洛克菲勒等150位富豪簽名表示反對,理由為取消遺產稅會對美國的慈善事業產生破壞性的影響。巴菲特也屬於這一「反對陣營」,並且把問題看得更加嚴重:取消遺產稅不僅損害公益事業,而且破壞了美國賴以立國的社會基礎,那就是憑個人能力而不是憑家世致富。
有一個人在棺木店裡,碰到地方上一位頗有名氣的有錢人,當他們一同走出棺木店時,這位有錢人趾高氣昂的看了他一眼,然後語氣高傲的問他說:「你訂了什麼樣的棺木?」
他神色自若的答著:「我訂了一個普通的棺木,老闆說只要2萬塊就可以了。」
有錢人更加神氣的說:「我訂了一個最好的棺木,價值5萬塊喔!」
他驚訝的說:「原來我們的財產只差3萬元。」
真正富有的人,並不是將財富據為己有,而要懂得割捨。畢竟當我們走入棺木時,其間的財富差距已是微乎其微了。
2007-06-01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