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行善》一擲千金 輸人不輸陣?
【聯合報/編譯王先棠╱報導】
2007.02.18 07:55 am
股神巴菲特去年六月宣布要把三百六一十億美元(約台幣一兆一千九百億元)捐給微軟董事長比爾
‧蓋茲主持的慈善基金會,創下有史以來最大筆慈善捐款紀錄。在蓋茲和巴菲特聯手號召下,世界級富豪捐款手筆愈來愈大,儼然成為新時尚。
二○○六年美國十五筆最高額善款總數達三百五十億美元(約台幣一兆一千五百億元),遠超過二○○五年的廿億美元和二○○四年的四十四億美元。難怪富比世雜誌等媒體稱去年是「慈善年」。
一筆又一筆數額驚人的善款,不禁讓小老百姓好奇,這些富豪一擲千金行善,究竟動機為何?
善款創新高,巴菲特功不可沒。他去年一共捐出四百卅五億美元(約台幣一兆四千三百五十億元),帶動富豪捐款風潮,連政治人物都起而效法。美國財政部長寶森去年就大手筆捐出八億美元,投入溼地和鳥類保育。
慈善家記事報編輯包默說:「巴菲特登高一呼,幾乎捐出所有家產,促使許多人見賢思齊。」
社會壓力以及富豪想要提升形象,也是捐款的動機之一。貧富差距擴大已是全球性趨勢,窮人看待富人,不免有愈來愈強烈的忌妒甚至帶點仇視。富豪若能捐款濟貧,當然有助於化解這種貧富對立。
維京集團創辦人李察‧布蘭森就不諱言,他不想因為一身銅臭造成員工不滿。他在南非鄉下創辦愛滋病醫療中心,並打算以維京集團運輸事業的卅億美元營收發展替代能源,對抗全球暖化。他說,奢華遊艇、私人飛機、超大禮車不會讓大老闆生活更愉快,這些身外之物只會帶給員工負面觀感,「把錢花在非洲豈不是更好,這才是中庸之道」。
巴菲特這類富豪積極行善,主要動機當然是消滅貧困、革除疫疾這種宏偉目標。但除此之外,富比世雜誌認為,富豪之間的「同儕壓力」是捐款手筆愈來愈大的原因之一。
世界級富豪自成一個圈子,相互熟識且經常在相同的社交圈遇上,面子是輸不起的事,你捐了十億,我就不好意思只拿出一億,於是捐款金額節節高升。如今在歐美富豪圈,單筆一百萬美元的捐款,媒體根本懶得理會了。
富豪之間比宅邸豪華、比遊艇大小早已不是新聞,比善款多寡當然不足為奇。
以蓋茲和巴菲特為例,兩人儘管交情不錯,卻經常開玩笑的爭辯誰比較有錢,牌桌上更是互不相讓。有一回十五世紀義大利藝術家達文西的筆記本公開拍賣,兩人都暗自參加競標,結果蓋茲以三千萬美元得標。事後巴菲特就笑說:「早知道跟我競標的是比爾,我會把價格拉抬得更高。」
西方人比較沒有錢留子孫的想法,而是希望子女自力更生,也是他們比較慷慨的原因之一。巴菲特就說,他們夫婦倆從沒想到要留給子女大筆遺產,因為「當你的子女在家庭環境、生活水準和受教育機會等各方面都已占盡優勢時,再留大筆錢給他們是既不正確也不合理的做法」。
育有一兒一女的美國財長寶森也說,他「太愛孩子了,所以不能把自己的錢留給他們」。
大筆捐款能獲得的另一個回饋,就是名垂千古。富豪有了幾輩子都用不完的錢,自然想要留個美名,讓後人記得。美國「能源大王」大衛‧柯克捐給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兩千萬美元,協助館方維護舉世聞名的恐龍化石收藏。往後柯克的子孫參觀自然歷史博物館,一定會到「大衛‧柯克恐龍廳」。
許多富豪回饋母校也有類似的動機,除了讓學弟妹有更好的學習環境,也能在校園裡有一座以自己為名的大樓。「星際大戰」名導演盧卡斯就透過他的「盧卡斯電影基金會」捐給南加州大學一億七千五百萬美元,增建教學大樓,加強多媒體傳播的研究。
耐吉公司創辦人奈特去年捐了一億零五百萬美元給史丹福商學院,專供興建校舍與促進跨學門研究之用。一九六二年獲得史丹佛企管碩士的奈特說,報答母校的機會「此生難再」,他希望捐款能「使商管教育超越顛峰」。
【2007/02/18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