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巴菲特買報─更顯媒金分離有必要
中國時報 本報訊 2013年07月16日 05:40 小字型 中字型 大字型 美國「股神」巴菲特擅長經營,近幾年他大手筆買進多家美國報紙,旗下媒體集團日益擴大,但比較分析美國與台灣的媒體生態與社會環境,可以發現美國法令對媒金分際之缺乏規範,正是台灣應該警惕並且及早防範的。
今年五月間,巴菲特的波克夏海瑟威控股公司買下了維吉尼亞州羅亞諾克市的《羅亞諾克時報》,雖然這份地方報的發行量只有七萬六千份,卻讓巴菲特麾下地方報大軍數量增加至廿九。
曾經當過報童的巴菲特,是《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大股東,也在一九七七年買下了《水牛城新聞報》(The Buffalo News),不過隨著報紙經營日益困難,巴菲特對報紙的未來發展頗不看好,還曾經向股東表示價格再便宜都絕不會買報紙,但從兩年多前開始他作風丕變,轉而大舉進軍媒體,尤其鍾情小型的地方報。
巴菲特在二○一一年斥資兩億美元買下「奧瑪哈世界前鋒報公司」(The Omaha World-Herald Company),該公司共有《奧瑪哈世界前鋒報》等七家報紙。二○一二年五月他以一億四千二百萬美元買下「新聞傳播公司」(Media General)主要股份,而該公司在美國東南部擁有六十三家日報及周刊。
隨著電子媒體及網路興起、廣告減少,全球許多報紙都陷入慘澹經營,此時巴菲特積極介入,當然引人矚目。他自己的解釋是,人們還是想看自己鄉里發生了什麼事,因此良好的地方報,價值仍然無可取代。而在財經界被奉若神明的「股神」進軍媒體,外界的爭議也並不太大。
美國法令並未禁止金融巨子介入媒體經營,但仔細審視美國的媒體發展歷史以及其社會環境,可以發現有許多與台灣不同之處。
首先,美國媒體有長久的編輯與經營清楚區隔的傳統,編輯部門的獨立性不但受到經營者尊重,更是整個社會不言可喻而且視為當然的堅實共識。在這樣的悠久歷史下,比較不用擔心金融巨子藉著擴張媒體集團圖謀私利,因此容許各種投資來源。但驗諸事實,美國其實在實際經營運作上,是存在著「媒金分離」的認識。
相反的,台灣的媒體生態經歷過一番劇烈震盪。例如過去無線電視台以及許多報紙都由執政者掌控,而民主改革帶來了對黨政軍黑手的反撲,迫使黨政軍退出媒體。但百家爭出的媒體市場,卻逐漸陷入經營困難與惡性競爭,由於市場小,競爭激烈,像美國那樣一鎮一地方報就能在經營上自給自足,在台灣是很難的。
媒體經營在台灣,始終在不同的勢力試圖控制下勉力求生,過去是政治勢力,現在是金融勢力。過去政治決定市場,現在金控集團坐擁媒體版圖,對媒體市場也愈來愈有影響力。
台灣的民主化至今只經過短短廿多年發展,許多事情都還在摸索。台灣的媒體沒有悠久堅實的獨立傳統,民眾在優質深度新聞與譁眾取寵的瑣碎煽情新聞之間,常常也分不出孰優孰劣,讓媒體在新聞專業與經營利潤之間苦苦掙扎。如果不能替媒體維護一個純淨的空間,原本百花齊放的園地,結果可能因為金融巨手的侵入,而變成媒金糾纏的畸形場域。
像台灣這樣媒體產業仍然處於萌芽階段的國家,要是像歐美那樣完全放任經營,結果可能將讓社會付出慘重的代價。巴菲特買了報紙之後,基本上並不干涉新聞運作,但事實上,美國的社會共識也不太容許干預。
而台灣在到達建立一個獨立成熟的媒體生態之前,必須更用心呵護這個目前還非常脆弱的產業。「媒金分離」便是一個必須強調的原則,才能扶持這個攸關全民利益的社會聲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