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31

【路透社2006-08-31 20:21】全球第二大富豪巴菲特76歲生日當天再婚-報導

全球第二大富豪巴菲特76歲生日當天再婚-報導
路透社 2006-08-31 20:21


路透紐約電---有報導稱,全球第二大富豪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周三在其76歲生日之際舉辦了私人儀式,與長期相伴的女友門克絲(Astrid Menks)成婚。
奧馬哈世界前鋒報(Omaha World-Herald)報導稱,婚禮在巴菲特女兒蘇珊的奧馬哈家中進行,蘇珊還親自主持了儀式。
該報稱,蘇珊說其父與60歲的門克絲一直在考慮結婚的問題。這對新婚夫婦在儀式後外出用晚餐,但沒有度蜜月的打算。
巴菲特的第一任夫人也叫做蘇珊,在2004年7月中風過世。(完)
--翻譯 姚旭;審校 張敏惠 以文找文

天下雜誌九月新書《有錢人就做這件事》作者菲爾‧湯恩運用「巴菲特投資第一定律」與五個關鍵的「M」

《有錢人就做這件事》 一般人都以為投資很難,甚至認為想要高報酬時,一定得同時負擔高風險。全美新富豪菲爾‧湯恩可不這麼想,他強調,只要學會「巴菲特投資第一定律」,每個小散戶都可以每週只花15分鐘,就在幾近無風險的狀態下穩賺15%。菲爾‧湯恩的新書《有錢人就做這件事》不僅是美國兩百萬小額投資人的股市新聖經,更是紐約時報排行榜第一名的暢銷書;書中運用「巴菲特投資第一定律」與五個關鍵的「M」:意義(Meaning)、護城河(Moat)、管理團隊(Managrment)與安全利潤(Margin of Safety),教導讀者如何透過輕鬆投資變成有錢人,想躋身有錢人俱樂部的你當然不能錯過。

2006-08-30

【新華網2006-08-29】巴菲特的捐贈意味著蓋茨的高風險投入又多了數以億計的資本

回報世界——比爾•蓋茨全家人的理想和責任
2006年08月29日 13:42:3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專稿:比爾·蓋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發誓要為地球上最貧困的大陸南非解決貧窮和疾病問題。英國《衛報》最近刊登一篇署名文章介紹比爾·蓋茨走訪南非貧民區的情景,文章題為《財富和經歷》 ,要點如下:
8月13日,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和妻子梅林達·蓋茨在加拿大多倫多出席第16屆國際艾滋病大會的新聞發佈會。新華社發
陷入沉默
廷加一家住在開普敦郊區一所沒有衛生設施的波紋鐵皮屋中,周圍是成千上萬間同樣涂得明晃晃的鐵皮小屋。他家10口人,包括5名兒童,擠在三間昏暗的小房間裏,家裏誰都沒有收入。他們屬於這個星球上最窮的那批人。上星期,世界上最富的人走進了這間小屋。
在昏暗的房間裏,有張低矮的木板凳,比爾·蓋茨及夫人梅琳達坐上去時,略微有些不自然。在這之前,60歲的一家之主恩科塞帕卡拖著身子挪過大半個房間,才坐進木凳一端的自製輪椅裏。幾年前,他從一列擁擠的火車上摔下來,雙腿高位截肢,現在斷腿上包著臟兮兮的破布。個人財富已逾400億美元的蓋茨坐在恩科塞帕卡旁邊,雙手放在腿上,棒球帽下目光低垂,他的雙腳則塞在輪椅的一個輪子後面。
他們怎么開始談話呢?蓋茨夫婦的慈善基金會信奉所有生命的價值一概平等的宗旨,這時兩人都費盡全力與恩科塞帕卡溝通。他們的來意是談論肺結核問題,因為他們的基金會正投資數百萬美元研製BCG疫苗的替代物,該疫苗已經使用了很多年,效果並不好。另外,他們還想找到一種新藥,縮短肺結核的治療時間。恩科塞帕卡曾四次患肺結核,感染菌種各不相同,這一點引發了比爾·蓋茨的濃厚興趣。他一次又一次地向科學家們提到此事,詢問這對疫苗研製有什么啟發。
但是當與這個人真正面對面時,蓋茨陷入了沉默。還是他夫人梅琳達禮貌地試著去打開恩科塞帕卡的話匣子,讓他談談自己的健康。同樣也是梅琳達在與這個家庭中頭髮蓬亂、惴惴不安的孫女或雙眼碩大的嬰兒目光相對時,這家人的神色開始舒展起來,表現出真誠的熱情。
這個家庭對比爾·蓋茨掌握的財富一無所知。對於“你們認識眼前這人嗎”的問題,他們都搖了搖頭,他們也不知道此人的來意。但是,就像大多數赤貧的非洲人,面對一名衣食無憂的白種外國人時,自然而然要做的那樣,恩科塞帕卡也向蓋茨求助。 他一個25歲的女兒後來也說:“我就想知道你們能否幫助我父親。”
梅琳達回答說:“我們就是來看看。當然也會幫助你們,因為你們今天這么好客。”
“我們給參觀的家庭都送了一份特別禮物,不過那只是禮貌而已。這裏的基本面貌,不是我們來一下就能改變的,”他說。
梅琳達同意這個看法,不過她還是強調了一點情感的東西。“我認為,你來到這樣的地方,走的時候不可能不想到單一的個體。我去過一些孤兒院,在那你簡直都想把所有孩子帶走。但是接下來你就停不了了,會把大把大把的錢花在這上面,到頭來還要說,‘好了,只幫那一個孩子的話,對整件事又有什么幫助呢?’”
不想取悅大眾
當然,比爾·蓋茨知道貧民窟的社會和經濟現狀。蓋茨回憶了他訪問索韋托(南非約翰內斯堡市附近的著名貧民區)時的情景。當時他帶著電腦去了,但當地的電源連電腦都無法啟動,後來他發現這其實不是當地人最緊迫的問題。在研製新藥的科學挑戰之外,還有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這促使蓋茨夫婦建立了一個全球性的發展計劃,可是,他對該計劃應該在哪些領域努力並沒有明晰的想法。
他說:“在衛生界,有些辦法非常奇妙。就像接種疫苗,有一筆先期投資,就可以使某種疾病的局面發生顯著改變。而在工作、動機、教育等其他領域,目前還不清楚什么因素能帶來明顯起色。但是我們肯定是在考慮。”清潔的水和改良的糧食是要考慮的兩項,“說自己挨餓的人太多了”。
他更傾向於以技術原則來經營慈善事業,就像是以利他主義的方式做價值數十億的生意。那大概會有結果,也許還是驚人的成果,但是蓋茨從不取悅大眾。
一些人可能認為,與南非進行政治討論的道義需求非常迫切,這個國家連衛生部長都贊同檸檬和大蒜能夠治療艾滋病的說法。一邊是數百萬人正走向死亡,另一邊卻是治療計劃展開得緩慢又艱難。蓋茨說,目前已經取得的成績都要歸功於社會人士和新聞界。不過,那天晚些時候,他還是與南非副總統進行了私人會見,並且一直在等待是獲准面見姆貝基總統還是僅僅與之通電話的消息。
他說:“希望我們說些好的方面,激勵他們對這些問題投入更多的努力。對於能讓事情取得進展的任何主意,我們都可以分享。”
全家人的理想
為了促進微軟公司和基金會的發展,蓋茨夫婦會在公眾領域做一切必要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外他們從不引人注意。他們的慈善事業是全家人的理想,是從雙方父母那裏承襲下來的。他們認為,子女應該知道作為社會下層意味著什么。兩個最大的孩子跟隨著他們來到了南非,只是沒有向媒體聲張。探訪廷加廷加家一天以後,蓋茨夫婦帶著10歲的珍妮弗和7歲的羅裏自己去了另一家的鐵皮屋。梅琳達說:“我們在飯桌上談論了這些問題,我們認為作為家庭我們有責任回報世界。”
她談到,看到自己的基金會資助的疫苗,使一些小嬰兒的生命安全比過去得到了更多保障,她覺得“做一個母親”真偉大。蓋茨把人體比作電腦系統,他說:“人體是最有意思的系統,也是最複雜的系統。”蓋茨表示,對他來說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就是他目前所從事的工作,而僅次於前者的就是研發新藥。“那是個正在變革的領域,總是能發現新途徑。你會受巨大的影響,其工作和思維的類型與軟體非常相似。”
巴菲特的捐贈意味著蓋茨的高風險投入又多了數以億計的資本。蓋茨的過人之處在於,他能夠一面斤斤計較幾個美分的錢財,一面在前途難測的專案上一擲千金。他在商店裏先問價錢,想知道人家收信用卡還是現金。但是,在大概是當代醫藥界最艱難的科學挑戰方面,他卻說:“我們不會停止研製艾滋病疫苗的工作,我一輩子都不會。”記者問他,是否有一天他會認為,已經投入了太多金錢卻沒有見到效果。他大笑回答說:“30年後再問我吧!”(完)

祝巴菲特生日快樂!76大壽

祝巴菲特生日快樂!76大壽

2006-08-28

【北京新浪網2006-08-28】一名急於致富的美國青年問巴菲特入哪一行賺錢最快

美國華爾街吸引全球精英 年薪很高分紅不少北京新浪網 (2006/08/28 16:45)
【來稿】 本報駐聯合國特派記者 鄒德浩
一名急於致富的美國青年在一次聚會上,碰巧遇上了美國最著名的投資家、億萬富翁巴菲特。年輕人一看機不可失,就斗膽上前求教:“巴菲特先生,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在美國入哪一行賺錢最多最快呢?”巴菲特笑笑說:“很多聰明的年輕人都問我這個問題,我只能一只手捏著鼻子,另一只手指向華爾街。”巴菲特雖然不喜歡華爾街的“銅臭味”,但他不得不承認,華爾街仍是實現發財夢的最佳途徑之一。華爾街,這條位於紐約曼哈頓島南端的小街道不但吸引了許多美國的精英分子加盟,每年還吸引了成千上萬名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圓夢者。

各路英才匯聚華爾街圓夢
華爾街這條不起眼的街道控制著世界上70%至80%的金錢,它所導演的悲劇、喜劇、丑劇和鬧劇,既與國際風云相連,也與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
美林證券公司負責投資管理的華裔副總裁詹濤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小小的華爾街總共有數千家各類金融機構,許多大公司和國際跨國集團總部也設在這里,在此從事金融工作的員工,最多時有40多萬人。受“9﹒11”恐怖襲擊影響,人數一度減少到20萬人,最近恢復到30萬人左右,而且人數還在繼續增長。
詹濤認為,許多美國精英,甚至許多外國精英投身金融業,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金融國際化是大勢所趨,資本流動范圍越來越廣泛,流動速度越來越快﹔二是金融業在美國是獲利最大的行業,它的淨利潤率普遍在30%左右,在華爾街,2004年個人紅利最高者達到2000萬美元,各公司發放紅利總額約為 159億美元。這比制造業、零售業和其他產業的2%至5%的回報率高出許多倍,自然吸引力極強。即使是剛從大學畢業的投資分析師,年薪也在6.5萬美元,如果是商學院畢業的學生,年薪可達8.5萬美元,年終紅利可分11.5萬美元。所以那些經營不善的公司,很難留住人才。美國斯科特證券公司負責人斯科特表示,金融界之所以吸引精英人才,是因為管理這些財富的證券公司需要大量的研究人才,如果一個大證券公司沒有研究部門,那就不會有好的投資建議,也就很難會吸引到比較大的客戶。
華人聰明、數學成績好,很容易在華爾街找到機會。在華爾街從事金融的華人可用成千上萬來形容,有的人甚至在四大證券公司里位居高位,掌管著上百億美元的資金。但從整體上來看,目前絕大多數華人還是從事金融分析、資料統計、評估等“定量分析”工作,他們的角色多是配角,只是提供咨詢報告,能真正進入決策層的實屬鳳毛麟角。
目前管理20億美元資金的紐約避險基金執行長黎彥修今年41歲,1988年來美攻讀統計學博士學位,1991年畢業後在華爾街從事投資研究。2003年黎彥修在美創立前沿基金管理公司,在過去2年里他的公司的業績增長都在15%以上。他說,他當年來美國的目的只是想學習美國的先進經驗,從未想過會成為美國的一名基金經理。憑著扎實的數學功底,他還是在華爾街站穩了腳跟。作為主管,他的業務遍及全球各地。目前,他在半夜里經常會被電話吵醒,就幾億美元的調動迅速地做出決策,他戲稱自己“24小時都處於工作狀態,太陽從來都不落山”。
英雄莫問出處
在華爾街有一句行話,那就是管理的最高階段是關系學,其次是行業學,最後才是產品學,單懂得數學和金融是遠遠不夠的。從華爾街的內部構成來看,數學專業出身的人不超過30%。而那些原來學習工程、機械、化工、能源、生化等專業知識的人才,改行從事金融常常會有更加出色的表現,所以華爾街信奉“英雄莫問出處”的信條,復合型人才在這里最受歡迎。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對移民的態度比較寬松,而且個人發展的機會多,有利於精英們取得成功。
在華爾街,只有發財才能成為故事,沒有人會記得那些失敗者,也沒有人記得你的身份。住在曼哈頓第3大道的布魯克早年投資10萬美元買石油股票賺了150倍的錢,45歲時干脆辭職回家當了公寓管理員。他後來又閒得無聊,通過買畫、賞畫逐漸變成了“藝術家”。
布魯克表示,在華爾街發財的并不都是學金融的,美國人從事金融工作的很多,但真正能發大財的不一定是學金融出身的。比如,美林證券高級投資經理魯山斯基出身貴族世家,他對理財非常感興趣,雖然學的是音樂和經濟,但到華爾街轉行搞金融後,很快就進入角色,目前在能源領域掌管著7億多美元的業務。與魯山斯基相反,他的夫人雪麗則出生在新澤西州紐瓦克的貧民區。她自強不息考上哈佛大學,從哈佛大學畢業後也躋身了華爾街,目前在美林證券公司擔任部門經理,手中掌管著9億美元的對沖基金。
這麼多人搞金融不一定是好事
美國是個“人人都想投資”的社會,紐約華人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就開始投資股票,華人樂於儲蓄和投資的習慣造就了一個巨大的市場。盡管競爭激烈,但華人證券商有語言和文化優勢,在美國金融市場還是占有一席之地。紐約下城唐人街高隆股票公司負責人黃先生說,在1970年買下這家公司時,紐約唐人街還沒有第二家。黃先生說,美國的大證券公司往往有 1萬多個經紀人,因此效率非常高。華人證券公司的優勢是語言基礎,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財富積累,中國的財富必然會以資金、不動產等形式在國內外表現出來,如何對這些財富進行有效管理,如何讓這些財富保值,如何進行投資使這些財富增值,這些都給了華人經營的證券公司以發展的機會。
專家分析指出,其實這麼多人都去搞金融并不一定是件好事。一方面,社會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需要優秀的人才,金融業吸引了眾多精英,不利於其他行業的發展和社會的整體進步。另一方面,從事金融行業的高回報吸引眾多學生前往,容易在學生中助長“急功近利”的心理,使得讀書的目的功利化,這不利於人才的全面培養。專家擔心,這樣發展下去,會給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巴菲特新聞情報網於巴菲特生日前搶先開台祝壽!

巴菲特新聞情報網以提供巴菲特即時資訊為主要內容,包括巴菲特的新聞、相關新書、別人對巴菲特的評論等等,版主把這些資訊依照曝光先後順序貼在版上,服務台灣信奉或熱愛巴菲特投資哲學的網友們,歡迎喜歡巴菲特的網友們常來瀏覽,並且歡迎互相認識交流,版主還有些巴菲特相關的電子檔案,可以提供e-mail交流。